2025年2月12日星期三

【现代以色列演义】第19节 回归锡安:巴勒斯坦犹太人社区之父:纳贺蒙尼德

 
除了是诗人学者之外,哈列维也是杰出的哲学家。他的哲学代表作《库兹里》(The Kuzari)是一部犹太哲学与神学对话体著作,在犹太哲学史上被视为传统主义思想的代表。该书的核心思想是:犹太教的优越性、神的启示,以及犹太民族在世界中的独特地位。《库兹里》以一位可萨国王(Khazar King)与一位犹太智者的对话为框架,讨论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哲学思想的区别。书中主张:神的启示高于哲学推理,而犹太教是唯一通过直接神启得以传承的信仰。他认为,犹太民族在世界中有特殊性,他们是神选之民,与神有独特的契约关系;返回锡安(以色列)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犹太人必须回归以色列才能完成神的旨意。这部作品在犹太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至今仍被广泛研读。
哈列维是对其神哲学理论和信仰的实践者。尽管他是医生、知识分子和宗教领袖,在西班牙当地的犹太人中有着显赫的地位,过着相当安逸舒适的生活,但他还是被自己的信仰激励着。在他的《库扎里》这部论著中,哈列维深信神的显现在以色列(即当时在十字军统治之下的耶路撒冷王国)最为彰显,因此犹太民族栖居此地既顺理成章,又有非凡的宗教意义。他矢志不渝地向往移居以色列,笃信通过“上行”迁徙到圣地能令心灵得到升华。尽管离别亲朋、割舍地位令他踌躇不决,加之当时十字军统治下的圣地生活举步维艰,但他对以色列的拳拳之心最终战胜了这些顾虑。另一方面,在西欧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天主教政权决心“重新征服”被穆斯林占领的土地,天主教各国军队南下,讨伐南部穆斯林的摩尔人政权,导致战争频发,使得哈列维生活的犹太社区动荡不安,政府支持亦难以确保,这些形势促使哈列维深思流散在各地的犹太民族的安危及其未来的命运。
锡安主义运动的鼻祖:哈列维

1140年,为寻求与神之间更亲密的联系,时年约65岁的哈列维他决意踏上危险的旅程,离开西班牙,“上行”归回以色列,他要在圣地度过其人生的最后时光。从流散的各处归回到以色列,哈列维称之为“上行”,这是引自圣经《以斯拉记》第1章第3节的经文,也是波斯王古列准许被掳巴比伦的犹太人归回耶路撒冷的谕令中的一句:“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殿......”经文中的“上”,就是“上行”,希伯来文发音为“阿利亚”(aliyah)。后来的“犹太人回归运动”,就被称为“阿利亚”或“阿利亚运动”。
哈列维的旅程被诠释为两种意义:一是个人的宗教朝圣,二是对流亡者放弃希腊-阿拉伯-伊比利亚文化融合的呼吁,这分别体现了流亡者和犹太复国主义的观点。1140年9月8日,哈列维抵达北非埃及的亚历山大,受到众多友人和仰慕者的热情接待。随后,他前往开罗拜访政要和友人。据记载,他在春季重返亚历山大后,一名叛教者指控他以扣留钱财的手段强迫其重归犹太教,但哈列维通过关系和法律途径最终洗清了罪名。1141年5月14日,他乘船离开埃及,此后音讯全无。有一封1140年的私人信件显示,哈列维可能在当年的7月或8月去世,但具体去世地点不详。虽然他是否安全抵达耶路撒冷尚无定论,也可能是在埃及逝世,但有理由推测他最终到达了耶路撒冷之后不久才去世。
相传哈列维抵达耶路撒冷时被一名阿拉伯骑兵踩踏致死,但这一记载首次出现于其死后约450年的希伯来语杂记中。16世纪的传说则称他在耶路撒冷城门前吟诵《锡安颂》时殉道。另有一封写于1141年的信件,收信人是大马士革的一位著名拉比,其中似乎提及哈列维在耶路撒冷城门的死讯,但由于信件残缺,无法确定所述之人究竟是哈列维还是他人。不少学者指出,他的殉道传奇,加之以色列在其生平与著作中的重要地位,为其形象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并在犹太复国主义文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哈列维之后,零零星星地有一些犹太拉比跟随他的脚踪“上行”去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同时,因各种原因没有能够实践“上行”的一些犹太拉比,他们在死后也最终选择埋葬在巴勒斯坦。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塞法迪犹太拉比迈蒙尼德(Maimonides),他于1138年出生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是大名鼎鼎的犹太教法宗师、也是中世纪最重要的犹太哲学家。他的哲学融合了亚里士多德主义与犹太神学,对后世影响巨大。迈蒙尼德总结了犹太教的13条信仰原则,至今仍被许多犹太教派接受,他的阿拉伯语名作《迷途指引》影响了后来的犹太哲学、基督教神学和伊斯兰哲学,甚至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除此之外,他系统整理了整个犹太教法,用清晰的希伯来语撰写了法律汇编、最重要的犹太教法典之一《密示托拉》(Mishneh Torah),他被后世犹太学者奉为“第二摩西”。迈蒙尼德后因拒绝皈依伊斯兰教而被驱逐出境,最后死于埃及的福斯塔特(Fustat),但根据犹太人的传统和他的宿愿,他被埋葬在巴勒斯坦的提比里亚。
到了13世纪,伴随耶路撒冷的十字军王国的江河日下,另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塞法迪犹太拉比纳贺蒙尼德(Nachmanides)重返耶路撒冷定居,为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为阿利亚运动带来了一丝新的契机。
纳贺蒙尼德在1194年出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赫罗纳(Girona)。其家庭富有,从小就接受了犹太经典的严格教育,很快在《塔木德》研究和犹太教律法《哈拉卡》(Halakha)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才能。纳贺蒙尼德撰写了对《摩西五经》的注释,他的解读结合了塔木德、卡巴拉(Kabbalah)神秘主义、哲学等不同领域,不仅关注字面意思,还强调“神秘主义”的含义,被后世认为是最重要的犹太经典解读之一。当时,亚里士多德哲学经由阿拉伯哲学家阿维罗伊(Averroes)的解释,对犹太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被犹太教“第二摩西”迈蒙尼德及其追随者所接受。纳贺蒙尼德对这种将理性主义引入犹太神学的做法持批判态度,并提倡回归传统犹太信仰,强调犹太教的神秘主义。
1263年,纳贺蒙尼德受西班牙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 of Aragon)之命,与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巴勃罗·克里斯蒂安尼(Pablo Christiani)在巴塞罗那进行公开宗教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是关于《塔木德》和《圣经》是否预言了耶稣的再来。纳贺蒙尼德在辩论中表现出色,但由于他的言论被视为对基督教的亵渎。由于宗教辩论后受到教会压力,纳贺蒙尼德被迫选择流亡而离开西班牙。1267年,他前往巴勒斯坦,并定居在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犹太人社区之父:纳贺蒙尼德

当时的耶路撒冷犹太社区十分衰落,纳贺蒙尼德努力恢复犹太教的宗教生活,建立新的犹太教堂。在他的推动下,该社区重新被激活,凝聚成一片完整的聚居区,后世称之为“旧伊舒夫”(Old Yishuv)。“伊舒夫”一直是巴勒斯坦犹太人社区的名称,此后数百年,一些流散的犹太人陆陆续续地归回到这里,但数量非常有限,归回者中大多是虔诚的犹太教拉比及家属。在1880年代,当时在巴勒斯坦的伊舒夫社区,涵盖了奥斯曼帝国所属之叙利亚的南部,共有约2.5万名犹太人居住在那里。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这个地区共有约70万名犹太人。凭借此功,纳贺蒙尼德被人称为“巴勒斯坦犹太人社区之父”。他于1270年去世,葬于地中海边的海法(Haifa)。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

128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