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星期三

【现代以色列演义】第18节 回归锡安:锡安主义运动的鼻祖:哈列维

那么,什么是“锡安”?以色列人为何如此钟情于“回归锡安”?
锡安山(Mount Zion)最初是耶路撒冷的一座山丘的名字,后来“锡安”这个名字逐渐演变为耶路撒冷城乃至整个以色列民族的象征和代称。在大卫王时期,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被视为神在地上的居所。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后,锡安的宗教意义更加深远,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
对于犹太人来说,锡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不仅仅是耶路撒冷的代称,更是他们整个民族认同的象征。在公元前586年圣殿被毁、以色列人被巴比伦掳走后,锡安又成为流亡者渴望归回的象征。在圣经《诗篇》第137篇中,被掳的流亡者吟唱道:“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这种对锡安的思念,贯穿了犹太民族的历史,最终在19世纪催生了锡安主义运动(Zionism)。锡安主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复国主义”,其核心理念就是犹太人应当回归祖先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国家。
当然,基督教跟犹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对基督教来说,锡安不仅指地上的圣城耶路撒冷,也象征天上的圣城耶路撒冷,代表着神的国度和信徒最终的归宿。圣经《希伯来书》第12章第22节提到:“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表达了基督徒对神圣国度的向往。这是旁话。
从古到今,锡安一直是以色列民族信仰、文化和历史的最核心内容。现代以色列国歌《希望》(Hatikvah)如此唱到:“深埋胸膛内的渴望,犹太的灵魂在吟唱。举目东方尽头遥望,向着荣耀的锡安山。我们不曾失去希望,两千年的希望,在应许之地得享自由,故土锡安和耶路撒冷。”歌曲忠实地表达了犹太人千百年来对故土的渴望,而19世纪末的现代锡安主义运动则是促成现代以色列成功建国的核心力量。作为一场旨在推动犹太民族复兴的政治和民族运动,锡安主义不仅唤醒了犹太人的民族意识,还推动了数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使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定居点,并逐步形成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正是由于这一运动的不懈努力,以色列最终在1948年成功建国,并得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巩固其国家地位。
锡安主义运动的起源虽有多种说法,锡安主义本身的一些常见说法也需要澄清,实际上,它既不是单纯的19世纪的政治产物,也不仅仅是宗教运动的结果。这一运动融合了犹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政治诉求,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准确地理解锡安主义,需要在更广阔的历史视角下,厘清其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重属性。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广为流传的误解,这一误解涉及犹太民族的迁徙历史。人们通常以为,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毁之前,绝大多数犹太人都集中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只是在第二圣殿被毁后,他们才开始向世界各地迁徙,最终遍布全球六大洲。这种观点虽然得到了许多持不同政治和宗教立场的犹太群体的认可,但实际上它并不准确,它把事情过分地简化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公元前722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和继任者萨尔贡二世(Sargon II)征服了以色列北国(撒玛利亚是其首都)。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十个支派,被亚述人掳到亚述帝国的其他地区,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形成以色列民族大规模的外流,史称“亚述流亡”(Assyrian exile)。又到了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被巴比伦帝国摧毁、南国犹大灭亡,前前后后共有三批犹太人精英份子被掳至巴比伦,造成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538年,当波斯王古列(居鲁士)下令让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之后,并不是所有犹太人都愿意回归圣地。实际上,大批犹太人当时已经在巴比伦之地落地生根、安居乐业,而且,在犹太人被掳流亡巴比伦期间,巴比伦形成了犹太智慧与律法研究的中心,公元3世纪至6世纪间,在巴比伦的犹太拉比们编纂完成了犹太教的著名经典之一、巴比伦版的《塔木德》(Babylonian Talmud)。
到了约公元前200多年时,大部分的犹太人就已经生活在巴勒斯坦之外。这种早期迁徙得益于波斯帝国、希腊帝国和罗马帝国建立的广泛贸易和政治网络。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即便在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公元135年巴高巴起义失败、犹太人经历了“第二次大流散”之后的三个多世纪里,巴勒斯坦依然保持着显著的犹太人口和犹太特征。例如,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地区的提比里亚(Tiberias)等城市不仅保持着犹太人口的多数地位,还一直是犹太思想的重要中心,提比里亚是专事抄录原始圣经经文的马所拉文士(Masoretic scribes)的聚集地,犹太教的众多拉比也在此居住,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塔木德》的耶路撒冷版(Jerusalem Talmud)就在这里编成。提比里亚作为犹太教的学术中心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在8世纪至13世纪之间的伊斯兰黄金时代(Islamic Golden Age)。
如果真的要为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特征画上句点,其转折点并非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第二圣殿被毁时期,而是在公元11世纪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前面说过,在那一系列的战争中,当地的犹太人要么在战斗中丧生,要么遭到无差别屠杀,剩下的人,要么被驱逐、要么主动逃离巴勒斯坦。此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直线下滑到历史低点。但奇怪的是,对犹太人来说,也正是从这个公元11世纪的“驱逐逃离”时期开始,突然之间,“回归锡安”这一概念又重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第一位真正尝试“回归锡安”的重要人物是一位11世纪的塞法迪犹太人拉比兼医生和哲学家,名叫犹大·哈列维(Judah Halevi)。可以说,他才是锡安主义的真正的老祖宗。
约1075年,哈列维出生于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统治地区,大概是在今天西班牙的托莱多(Toledo)地区或者是图德拉(Tudela)地区,他的青年时期正值西班牙文化的黄金时代,阿拉伯和犹太思想在这一时期相互交融。他精通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并接受了深厚的宗教和世俗教育。他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医生。
哈列维早年活跃于科尔多瓦(Córdoba)、塞维利亚(Seville)和格拉纳达(Granada)等地,与犹太学者和诗人保持密切联系。他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犹太文化的热爱,并表达了对锡安和耶路撒冷的渴望。他的诗歌涉及宗教、爱情、自然等主题,但最著名的是所谓的“锡安诗”(Zionides)。哈列维的诗歌风格受到阿拉伯诗歌的影响,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并融合了犹太教的神秘主义与灵性追求。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世的希伯来文学,被誉为“希伯来诗歌的黄金时代的代表”。在这些诗歌中,他表达了对耶路撒冷的深切思念,并呼吁犹太人回归故土。例如,他的名诗《锡安啊,你是否不会问候你的囚徒?》(Oh Zion, will you not ask after the welfare of your prisoners)成为后世犹太诗歌的典范,后来在每年的犹太教的“哀悼日”里被广泛吟诵。
犹太人在哀悼日聚集在耶路撒冷的西墙前

犹太教的哀悼日,即“提夏·贝·亚夫”(Tisha B'Av),在希伯来历的亚夫月(Av)9日,通常落在公历的7月或8月。这是犹太教一年中最重要的哀悼日之一,以纪念犹太历史上多次重大悲剧,尤其是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之被毁、公元70年第二圣殿之被毁、1492年犹太人之被逐出西班牙等一系列悲剧事件。哀悼日是一年中最严肃的禁食日之一,仅次于赎罪日(Yom Kippur)。在这一天,犹太人从前一天日落到第二天日落24小时禁食,避免如音乐、笑谈等娱乐活动,禁止洗浴、禁止涂抹护肤品、禁止穿皮鞋、禁止行房。他们通常会坐在地上或低矮的凳子上,以表达哀伤,也会在犹太会堂里朗读《耶利米哀歌》和其他哀悼诗篇。这是旁话。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

127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