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世纪末发生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一场空前的浩劫降临在这片土地上。公元1096年,教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十字军东征,矢志将信奉回教的“异教徒”驱逐出圣地。十字军将士对犹太人和穆斯林展开无差别的屠戮。所幸意大利和埃及的犹太社区伸出援手,将一些被奴役的同胞赎回,护送他们前往埃及避难。1099年7月15日,耶路撒冷城被十字军攻破。那一天,城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与恐慌。圣城笼罩在血色的暮光之中。征服者的刀剑不分男女老幼,肆意收割着无辜的生命。当夕阳西沉,鲜血染红了圣墓教堂前的广场,一场更为骇人的惨剧正在上演:所有的犹太居民被驱赶入他们的会堂,烈焰吞噬了这座庄严的建筑,连同里面数千条鲜活的生命。这场浩劫夺走了二三万犹太人的性命。那些奋起抵抗的勇士们,或被俘虏,或惨遭杀戮,或被贩卖到遥远的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亚(Puglia),沦为奴隶,只有少数犹太人幸免逃脱,在异乡开始了新的生活。那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已降至谷底。耶路撒冷这座古老的城市笼罩在悲伤与血腥的阴影之下。
十字军东征,这场打着信仰旗号的远征,却写下了无数的血腥序章。他们所到之处,犹太人的社区化为灰烬,犹太人的生命如秋叶般凋零。在这场针对穆斯林、夺回圣地的所谓“圣战”中,犹太人成为最惨重的牺牲品。十字军士兵们发现犹太人就是“可恨的异教徒”,他们高喊着“杀死一个犹太人,便能拯救你的灵魂”这样荒谬的口号,将宗教狂热演变为赤裸裸的暴行。耶路撒冷被十字军占领之后,他们在巴勒斯坦建立起基督教(天主教)的耶路撒冷王国(Kingdom of Jerusalem)。生活在耶路撒冷王国中的犹太人,仍然是生活在恐惧之中,简直是度日如年。
十字军东征,这场打着信仰旗号的远征,却写下了无数的血腥序章。他们所到之处,犹太人的社区化为灰烬,犹太人的生命如秋叶般凋零。在这场针对穆斯林、夺回圣地的所谓“圣战”中,犹太人成为最惨重的牺牲品。十字军士兵们发现犹太人就是“可恨的异教徒”,他们高喊着“杀死一个犹太人,便能拯救你的灵魂”这样荒谬的口号,将宗教狂热演变为赤裸裸的暴行。耶路撒冷被十字军占领之后,他们在巴勒斯坦建立起基督教(天主教)的耶路撒冷王国(Kingdom of Jerusalem)。生活在耶路撒冷王国中的犹太人,仍然是生活在恐惧之中,简直是度日如年。
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夺取耶路撒冷,并在入城后展开了一次针对穆斯林和犹太人的大屠杀
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在1259年戛然而止。入侵的鞑靼人,将耶路撒冷洗劫一空,使这座古老的城市陷入一片废墟。翌年,来自埃及的马穆鲁克人(Mamluk)挥师北上,驱逐了鞑靼军队,接管了这座圣城。1291年,十字军所控制的阿卡城(Acre)被穆斯林占领,基督教的耶路撒冷王国覆灭。在此后的200多年间,耶路撒冷犹如一片飘摇的落叶,时而落入开罗政权之手,时而又归于大马士革的统治之下。各部族为争夺这片圣土而连年征战,战火不断,使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难以愈合创伤,始终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
在马穆鲁克人的统治下,犹太人的处境每况愈下。统治者的苛政重压,加之治理不善,使这片土地的社会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无数居民被迫背井离乡,人口急剧减少,其中犹太人和基督徒的人数更是断崖式下跌。虽然期间仍有零星的犹太移民从欧洲、北非和叙利亚陆续迁入,勉强维系着这个几近崩溃的犹太社区,使其免于完全消亡的命运,但犹太人在当地总人口中的比例依然持续萎缩。
1516年,在苏莱曼一世(Suleiman the Magnificent)这位“辉煌帝王”的统领下,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耶路撒冷收入囊中。到了1535年,苏莱曼下令重建耶路撒冷城墙,这些古老的城垣至今仍然巍然屹立,环抱着旧城。在城东面对橄榄山的方向,苏莱曼修建了一座通往圣殿山的宏伟城门,也就是后人所称的“金门”(Golden Gate)。传说,这里正是昔日耶稣骑着小驴,穿过城门进入圣殿院落的地方,或至少离那个历史性地点不远。苏利曼原本计划举行盛大的仪式,亲自从这金光闪耀的城门进城,却在最后时刻改变了主意,下令将这东门永远封闭。今天在耶路撒冷,这座圣城的所有城门每天都敞开,任人自由出入,唯有那“金门”依旧紧闭。它是否会继续封闭,直到弥赛亚再次进入耶路撒冷呢?先知以西结曾经如此预言道:“至于王,他必按王的位分,坐在其内,在耶和华面前吃饼。他必由这门的廊而入,也必由此而出。”(见圣经《以西结书》第44章第3节)所以,让我们怀着一颗憧憬的心情拭目以待吧。
另外,在经过这一波又一波的迁徙与驱逐之后,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Ottoman Empire)的旗帜在1517年飘扬在巴勒斯坦上空时,这片土地上的犹太人口已寥寥无几,仅剩约5000人。这些幸存者中,既有世代扎根于此的原住民后裔,也有从流散地重返故土的游子。随着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确立,巴勒斯坦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终于迎来了一段相对安定的岁月。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巴勒斯坦及耶路撒冷长达四个世纪,这片曾经的圣地已经成为贫瘠的荒场。19世纪时,美国文豪马克·吐温造访这片圣地,他笔下的巴勒斯坦,是一幅令人心痛的衰败图景:“巴勒斯坦,犹如一个披麻蒙灰的人,默默地坐在尘土之中。这片土地虽有肥沃的泥土,却只长满了荆棘,寂寞地等待着生机的重现。旅途中,我们不见行人踪迹,目光所及,既无树木婆娑,也无绿意盎然。......拿撒勒沦为无人居住的荒村,耶利哥像被诅咒一般卧于废墟之中。伯利恒和伯大尼蒙受屈辱,贫困至极。很难想象,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曾经留下救主的足迹。”而耶路撒冷本身,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更是一片萧索:“这座古城笼罩在凄怆与郁闷之中,了无生气。我绝不愿在这样一个失去活力的地方安身。”
岁月流转1800余载,这座曾经辉煌热闹一时的圣城仿佛被时光的尘埃所掩埋。昔日熙熙攘攘充满进香客的耶路撒冷,如今竟在世人记忆中渐渐淡去。曾经是商旅南来北往的巴勒斯坦,也只剩下一片荒凉寂寥的景象,成为荒芜之地的代名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