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8日星期三

【教会史演义】第223节 马丁路德:一见如故,遇见志同道合的战友

  “噢?是本校教希腊语的教授?”路德撂下笔来,对助手说:“既然如此,快快有请。”
不一会儿,助手将来访者领了进来。路德抬眼一看,这才惊讶地发现来者竟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此人面颊清瘦,目光中带着一些腼腆。路德心中暗想:“这个瘦弱的年轻人最多也就二十出头,他难道真的是本校的希腊语教授?”
那人也在仔细打量着路德,见路德面貌朴实,既无翩翩风度,也无不凡气宇,心中也在暗想:“此公难道就是贴出那九十五条论纲的、大名鼎鼎的神学教授?”
路德客气地伸出手,年轻人也赶紧伸出手来。
“年轻人,你尊姓大名?你说你是维大的希腊语教授?读到过我写的九十五条论纲?”
年轻人施了一礼:“正是正是。路先生太客气了,尊姓大名不敢当,晚生叫菲利普·梅兰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上个月底刚刚受聘来维滕堡大学担任希腊语教授。晚生早就读过路先生写的九十五条论纲,也读过您的其它神学著作。久仰先生您的大名,所以,今天特地来拜谒先生。”
“原来是梅教授。看你的年纪不算太大,维大能聘你当教授,想来你必是一位青年才俊啊。”路德听他文质彬彬的口气,心中对这个小伙子立刻产生了好感。
“不敢不敢。晚生是一直就对语言学颇感兴趣,从小跟着我的舅公学习拉丁语、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后来,又喜读伊拉斯谟先生编辑出版的希腊语圣经。最近,经舅公在维滕堡大学的朋友推荐,才有机会来这里教希腊语。”
“喔,原来如此。我也很喜欢伊拉斯谟编辑的希腊语圣经,他有很多关于教会改革的观点我也很赞同。不过,请问你舅公尊姓大名?”
“我舅公乃普福尔茨海姆(Pforzheim)人士,姓罗伊希林。”
“啊?你说的是约翰内斯·罗伊希林(Johann Reuchlin)?”
“正是。”
“难怪你梅教授如此年轻就成大器,原来你是颇有家学渊源哪。”
看官你知罗伊希林是何许人也?原来,此翁乃是与路德同时代的在德国名震一方的人文主义大学者。罗伊希林禀承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提倡治学要探溯本源,又热爱和平,在德国知识分子中极受尊重。他曾苦研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出版过一本希伯来文文法字典,为教会学者打开了旧约圣经的研究大门。除了精研希伯来文之外,罗伊希林也竭力保护犹太人文化。
当时德国境内已有不少犹太人定居,有一位皈依了天主教的犹太人约翰内斯·普费弗科恩(Johannes Pfefferkorn),在1509年时向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告发说,犹太人的书籍多有侮辱天主教的文字,他请求政府当局没收犹太人的书籍,烧毁它们。皇帝将此事征询德国教会最高领袖美因茨大主教乌里尔·冯·格明根(Uriel von Gemmingen)的意见,格明根大主教就找来罗伊希林和属于道明会的神学家兼异端裁判所裁判官雅各布·范·霍格斯特拉滕(Jacob van Hoogstraaten)商榷。霍氏赞同没收犹太人的书籍,罗伊希林则认为犹太人的书籍虽然微有瑕疵,但其书籍中并没有反对教会的意思,没有必要搞“焚书坑犹”那一套,主张教会学者应当多多学习希伯来文,跟犹太人学者做公开友好的研讨。结果,霍氏暴跳如雷,指责罗伊希林为犹太人辩护的异端份子,并要求格明根大主教向罗马上诉。但是德国的整个学术界对异端裁判官霍氏无端恶毒攻击陷害罗伊希林极为愤慨。这场风波让德国人文主义者团结一致,形成了统一战线,他们纷纷声援罗伊希林,谴责霍氏的倒行逆施、乱扣帽子。虽然教廷后来定了罗伊希林的异端之罪,但是,在德国知识界都把罗伊希林尊为士林领袖。
其实,来拜见路德的梅兰希通也是自小聪颖过人,是一名神童。梅兰希通于1497年出生在德国小镇布雷滕(Bretten)。10岁时,在父亲去世后,梅兰希通就在舅公罗伊希林之处学习拉丁文及古典文学,从小就能出口成诗,下笔成章。罗伊希林将自己的人文主义学术衣钵全部传授给了这位侄孙。梅兰希通12岁就入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学习神哲学、修辞学和天文星象学,17岁他本应该获硕士学位,但校方因他太年轻拒绝将学位授给他,于是他转学到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übingen)学习法学、数学和医学。19岁时,他终于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钻研神学,钻研伊拉斯谟编辑出版的希腊语圣经。在20岁以前,他已经写有6本著作,包括受普遍采用的《希腊文文法》。
梅兰希通见到路德之后,向路德请教了大量的神学问题和“因信称义”的真义,他也越发理解路德为什么会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前因后果。梅兰希通年方弱冠,个性畏缩羞涩,但却又温文尔雅,学问渊博。神学教授路德性格强势刚烈,激动暴躁,不拘小节,有时甚至口出粗言,但颇有人格魅力。路德认为比他年轻14岁的梅兰希通有不凡的才智与品格,是值得信赖的人。这次见面之后,梅兰希通的思想渐渐从人文主义转向支持路德的信仰,并成为路德最好的朋友和同道。日后,他将路德的神学思想和信仰系统化,成为路德派教会的第二号人物。路德后来讲到他和梅兰希通时,有如此的言论:“我生下来就是为了争战,与党派和魔鬼争战,因此我的书充满了风暴与争战的味道。我必须挪开残枝朽木、披荆斩棘,象一个粗野的山林工人,开辟道路预备一切。而梅兰希通安静地走着,愉快地耕种、栽植、播种、浇灌,一切都照着上帝给他的丰富。”两人相知相惜,相辅相成,梅兰希通还成为路德的代言人。
马丁路德和他的最信任的战友菲利普·梅兰希通

除了梅兰希通,当时路德还有一位支持者叫马丁·布塞尔(Martin Butzer)。布塞尔于1491年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一座靠近法国的自由城市塞莱斯塔(Sélestat),后来成为道明会修士,曾在海德堡、美因茨等地修读神学。1518年,布塞尔进入海德堡大学,受到同属道明会的阿奎那经院哲学及当时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 也是在1518年,路德受邀请到海德堡大学为其“十架神学”作演讲时,布塞尔听到他的演讲,受到路德传讲信息的感动而离开经院哲学,逐渐转向教会改革运动。后来,他更是正式宣布脱离道明会,成为路德阵营的重要成员。再后来,布塞尔去了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其他重要的助手还有神学家尼古拉斯·冯·阿姆斯多夫(Nicolaus von Amsdorf)和被路德称为“波美拉尼亚博士”(Doctor Pomeranus)的约翰尼斯·布根哈根(Johannes Bugenhagen)。
却说自从《九十五条论纲》贴出之后,马丁路德成为教廷眼中该死的叛逆份子。但宗改运动还在初生阶段,教廷认为马丁路德这条小鱼暂时还掀不起什么滔天巨浪。教皇利欧十世觉得,既然路德是属于奥古斯丁修会的修士,而且路德后来又发表了一些表示仍然尊重教廷权威的言论,教廷与路德之间的矛盾不是“敌我矛盾”,只是“人民内部矛盾”(就是“教会内矛盾”啦),就命令奥古斯丁修会对路德进行内部处理。早在1518年4月时,该修会在海德堡举行三年一度的德国教区聚会。修会的领导给德国教区负责人斯道皮茨(就是路德的属灵老师)下出死命令,让他在会上开路德的批斗会。教廷企图一举将路德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让路德永世不得翻身。


➕➕➕➕

我的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tongchenseattle
教会史演义全目录https://usstamps.blogspot.com/p/blog-page_12.html
本节的音频链接https://youtu.be/FYLU1Tk_BL4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