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世记》的第一句话“起初,神创造天地”,大家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异议。但读到第二句“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时,困惑就来了。地为什么是“空虚混沌”?神造的大地怎么可能是“空虚混沌”的呢?为什么会“渊面黑暗”?于是,各种解释就来了,争论就来了。
在对第二句的各种解释中,有一种非常受人欢迎的解释,叫做“间隔创造论”(gap creationism),也叫做“废墟重建创造论”(ruin-restoration creationism或restoration creationism),简称为“间隔论”(the gap theory)。间隔论者认为,在《创世记》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所述的创世史实之间有一段漫长的时间“间隔”(gap),这段时间间隔究竟有多长不是很确定,但可能有几百万甚至数十亿年;在这段间隔之前,神创造了天地,这是“第一次创造”,在这段间隔之后,大地受到破坏或受到神的审判而毁灭,然后,从《创世记》的第三句话开始,神开始了他的“废墟重建修复”工作,所以,从《创世记》的第三句话开始,圣经记载的创世史实际上是神的“第二次创造”。
间隔论有各种各样的版本。研究死海古卷的专家菲尔兹(Weston Fields)写过一本书批判间隔论的书《未成形和未填充》(Unformed and Unfilled),他总结的另一版本的间隔论的大致内容摘要是:在遥远的过去,神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天地。路西法是全地的统治者;地上住满了没有灵魂的 ‘人类’。路西法住在有各式宝石的伊甸园中(《结》28:11-19) 。最后,路西法因渴望成为神而反叛神(《赛》14:12-15),成了神的敌人撒但。因着撒但的堕落,罪进入世界,神于是审判全地,地于是“变得空虚混沌”,神又以洪水的形式(正如《创》1:2所显示的深渊)来消灭受造物,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洪水(Lucifer's flood)时期;接着全球冰河时代到来,从太阳而来的光和热被除去。今日在地球上发现的所有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的遗骸都可回溯到路西法洪水时期,与今日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的遗传关系。
现今很多圣经研习者、学者、基督徒、教会领袖、解经家都全然相信或部分相信间隔论。间隔论于是成为对神创造史的“主流解释”。
间隔创造论示意图
间隔论的主要概念肇始于17世纪荷兰人、亚米念主义神学家爱毕斯科普(Simon Episcopius)。1814年,苏格兰著名的神学家、爱丁堡大学神学教授兼苏格兰自由教会的首位主席查尔默斯(Thomas Chalmers)开始宣讲间隔论,间隔论于是传播开来。极力宣扬此概念的还有英国神学家布克兰(William Buckland),他曾任西敏寺座堂主任牧师,也是一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到19世纪,宣扬间隔论最具影响力的作者是英国弟兄会的解经家彭伯(George Hawkins Pember)。他在《地球最早的年代》(Earth's Earliest Ages) 一书中阐述了这一观点。该书从1884年到1941年发行了十五版。20世纪间隔论的提倡者是加拿大生理学家卡斯腾斯(Arthur Custance),他也出版过一本书《空虚混沌》(Without Form and Void)。所有这些人的演讲、论文和著作都推动了间隔论的发扬光大。
间隔论成为《创世记》的主流释经,还要归咎于几部研读版圣经。其中有宣扬时代论神学和前千禧年论的司可福串注圣经(Scofield Reference Bible)、五旬节运动派的戴克注释串注圣经(Dake's Annotated Reference Bible)、英国圣经学家纽伯瑞所著的串注圣经(Newberry Reference Bible)。这些研读版圣经对各地教会基督徒的创世观产生了极大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间隔论被奉为解释《创世记》第1章不可撼动的圭臬。华人教会也不例外,许多令人尊敬的教会领袖、牧师、传道人和解经家也都接受或部分接受间隔论的观点。
18世纪以前,没有任何一本西方的圣经解经书提出在《创世记》第1章第1至第2节之间有时间间隔。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地球年龄不过六千多年。后来,也确有一些解经家提出各种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解释撒但堕落的原因,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复造论”或者认为亚当以前的还有一个世界。
到19世纪,人们研究化石和地质,开始相信地质的改变发生期是非常缓慢的,整个地球地质的改变从古代到现代都是以一样的速度进行着,这就是所谓的“均变论”。随着均变论广泛地被人接受,人们进而相信地球的年龄非常古老,有亿万年的历史。许多神学家于是极力主张重新解释《创世记》,以便把科学理论与圣经教导调和,产生了好多种了“创世新解”,包括有:“一日千年说”、“渐进创造论”、“神导进化论”、“启示日”等等。
间隔论不过是诸多创世新解中的一种,对那些试图把科学与圣经进行“无缝对接”的人来说,间隔论很对胃口。司可福串注圣经就如此称:“把化石归入原始的创造,科学和宇宙起源之间的冲突将不复存在”。戴克注释串注圣经也宣称:“当人们最后在地球年龄这一点上达成一致后,他们把一个漫长的年代(超过历史的六千年)放进《创世记》第1章第1至第2节之间,这样一来,《创世记》和科学之间就不存在冲突了”。
间隔论者于是兴高采烈,高声欢呼:哈里路亚,万事大吉,圣经与科学从此可以和谐相处了。
间隔论成为《创世记》的主流释经,还要归咎于几部研读版圣经。其中有宣扬时代论神学和前千禧年论的司可福串注圣经(Scofield Reference Bible)、五旬节运动派的戴克注释串注圣经(Dake's Annotated Reference Bible)、英国圣经学家纽伯瑞所著的串注圣经(Newberry Reference Bible)。这些研读版圣经对各地教会基督徒的创世观产生了极大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间隔论被奉为解释《创世记》第1章不可撼动的圭臬。华人教会也不例外,许多令人尊敬的教会领袖、牧师、传道人和解经家也都接受或部分接受间隔论的观点。
18世纪以前,没有任何一本西方的圣经解经书提出在《创世记》第1章第1至第2节之间有时间间隔。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地球年龄不过六千多年。后来,也确有一些解经家提出各种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解释撒但堕落的原因,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复造论”或者认为亚当以前的还有一个世界。
到19世纪,人们研究化石和地质,开始相信地质的改变发生期是非常缓慢的,整个地球地质的改变从古代到现代都是以一样的速度进行着,这就是所谓的“均变论”。随着均变论广泛地被人接受,人们进而相信地球的年龄非常古老,有亿万年的历史。许多神学家于是极力主张重新解释《创世记》,以便把科学理论与圣经教导调和,产生了好多种了“创世新解”,包括有:“一日千年说”、“渐进创造论”、“神导进化论”、“启示日”等等。
间隔论不过是诸多创世新解中的一种,对那些试图把科学与圣经进行“无缝对接”的人来说,间隔论很对胃口。司可福串注圣经就如此称:“把化石归入原始的创造,科学和宇宙起源之间的冲突将不复存在”。戴克注释串注圣经也宣称:“当人们最后在地球年龄这一点上达成一致后,他们把一个漫长的年代(超过历史的六千年)放进《创世记》第1章第1至第2节之间,这样一来,《创世记》和科学之间就不存在冲突了”。
间隔论者于是兴高采烈,高声欢呼:哈里路亚,万事大吉,圣经与科学从此可以和谐相处了。
但是,你如果相信间隔论,你将会面对更多的困惑和矛盾,甚至对圣经的永真性产生怀疑。相信间隔论的基督徒会有其信仰根基被削弱的危险。在我来看,间隔论至少有以下两个致命问题:
第一,间隔论与经文所陈述的“神在六日内创造万物”之真理直接矛盾。
《出埃及记》(20:11)的“摩西十诫”中明明写着:“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既然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其它的受造物)是在六日之内完成的。六日之内怎会有其它漫长的时间间隔存在呢?
第二,间隔论把罪和死亡都放在亚当堕落之前,这与圣经经文清楚的教导背道而弛。
《罗马书》(5:12)清楚地说: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因此,我们明白在亚当以前不可能有人的罪和死亡。《哥林多前书》(15:45)告诉我们亚当是“首先的人”,所以,不可能有“前亚当的人类文明”存在,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所谓路西法洪水毁灭“前亚当文明”的事情。另外,如果罪和死亡以及撒但坠落都发生在创世第1日之前,那么,圣经怎么会说在六日创造结束后,神会“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1:31)呢?
我们再来稍稍仔细地查考一下《创世记》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看看经文的遣字用句和文法结构。从中也可以得出结论,间隔论站不住脚。
1. “创造”(bara)和“制造”(asah),这两个词儿在旧约经文中是可以互换的。
希伯来文bara与作主语的“神”一起使用时,意思为 “创造”(create),是指产生出以前不存在的事物,这点大家普遍认可。
然而在《出埃及记》(20:11)的“摩西十诫”的经文中讲到神在六日之内造了天地和其中的万物时,这个“造”字却是用了希伯来文asah。间隔论者宣称asah的意思不是“创造”,而是“组成(form)”或者甚至是“再组成(re-form)”。这样,他们认为,《出埃及记》(20:11)中讲的不是指六日“创造”,而是指六日“重组已荒废的世界”。
那么,bara和asah这两个词儿在圣经中的用法究竟有什么区别?
许多经文显示,虽然asah的意思可能是“做(do)”或“造(make)”,但是它也有可能和bara一样都是“创造”的意思。比如,《尼希米记》第9章第6节写到:耶和华造(asah)了“天和天上的天,并天上的万象,地和地上的万物,海和海中所有的”。这里显然是指起初从无到有的“创造”,但经文却使用了asah一词。事实上, bara和asah这两个词儿在旧约中是可以互换使用的。
2. 从文法结构上来看,也可以排除两句之间有时间间隔的可能性。
这两节经文是“主语连动词子句”,第2节包含三个与环境有关的子句,也就是说,第2节的三个陈述句是对第1节主要子句所引入之环境的进一步描述。德国东方学家兼圣经学者戈森留(Wilhelm Gesenius),也是中东语言学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他曾经重新发现和给出“四字神名”的可能发音“雅威”。戈森留就非常肯定地说,希伯来文的连接词waw在第2节开始的意思是“并且(and)”,它是一个“并列连词”,意思是“就是”。1节和2节之间的文法联系排除了间隔论的可能性。第2节实际上是对地球起初受造状况的描述:“(并且)地是空虚混沌”。
3. “地是空虚混沌”,绝对不是“地变成了空虚混沌”。
第2节经文原文是“地hayetah空虚混沌”。《出埃及记》(3:14)神对摩西说:“我是(hayah)自有永有的”,hayah其实与hayetah是不同人称形式的同一个字,因此,hayetah翻译成“是”是非常确当的。
但是,间隔论者如查尔默斯,为配合其理论,硬把hayetah译为“变成”(became),他武断地说“地是(was)空虚混沌”应该译为“地变成了(became)空虚混沌”。
另一名间隔论者卡斯腾斯也宣称,动词hayetah在旧约出现了1320次,只有24次才确实带有 “是”的意思。也是为了配合他相信的理论,他凭主观臆测说,hayetah一定不是”是”的意思,一定是“变成了”的意思。
但是,要理解任何文章中的词语的真正意思一定要看词语所在的语境,就是要看其上下文。我们可以很确定地说,第2节经文文句只是对第1节经文意思的详尽描述,中间不可能有转折或中断。因此, hayetah译成“是”才是最自然和最适当的翻译。在大多数的英文译本和中文译本中都是这样翻译的,在二千多年前的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中也是如此翻译的。
4. “空虚”(tohu)和“混沌”(bohu)的真实意思是:大地受造最初之时,没有一定形状(formless),也没有东西在其中(unfilled),tohu和bohu在这段经文里并没有任何“不完美”的消极意义。
“不成形”和“一片空白”可以是神审判的结果,也可以是受造大地的最初状态。但是,同样地,具体是什么意思得看特定的上下文的语境。
有人举过这么一个例子:电脑屏幕开始一片“空白”(blank),空白的原因可能是没有通过键盘输入任何东西,也可能是因为屏幕上原来有内容,但被删除了。“空白”本身并不能反向推理出屏幕空白的确定原因。同样,地球开始的“空虚混沌”可能是因为它还没有成形,没有在它里面造任何东西,也可能是神审判导致的结果。“空虚混沌”不能反向推理出这种状态的确定原因。
“空虚”(tohu)和“混沌”(bohu)这两个词儿确也曾在《以赛亚书》(34:11)和《耶利米书》(4:23)中出现过。那两处是关于审判的经文,它们间接地提到创造开始时地球空虚混沌的状态,是暗示神对悖逆的以色列人的审判要到来;先知们警告他们说,神的审判是如此彻底,以致会把地球这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拉回到象起初一样的不成形和一片空白。这里讲的“空虚”和“混沌”,的确是神审判的结果。但是,你注意,经文本身并没有表达“空虚”和“混沌”是神审判的结果,而是根据其特定的上下文得知的,这样根据上下文来理解经文显然是正确的解经方法。但如果你把同样的意思推用到《创世记》开始的“空虚”和“混沌”的上下文语境,说这也是神审判的结果,那就证据不足,也不合理。
“空虚”和“混沌”的真实意思其实很明确,就是说:最初的大地受造之时是没有成形,尚未充满,还有最初的黑暗(黑暗也是物质性的,不是属灵性的,是相对自然光来说的,因为神造自然光在后),这些都是大地初造时的状况。“空虚”、“混沌”和最初的物质性“黑暗”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善恶之别。不能滥用“灵意解经法”,把“空虚”、“混沌”和最初的物质性“黑暗”随意赋予属灵性的解释。
《出埃及记》(20:11)的“摩西十诫”中明明写着:“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既然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其它的受造物)是在六日之内完成的。六日之内怎会有其它漫长的时间间隔存在呢?
第二,间隔论把罪和死亡都放在亚当堕落之前,这与圣经经文清楚的教导背道而弛。
《罗马书》(5:12)清楚地说: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因此,我们明白在亚当以前不可能有人的罪和死亡。《哥林多前书》(15:45)告诉我们亚当是“首先的人”,所以,不可能有“前亚当的人类文明”存在,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所谓路西法洪水毁灭“前亚当文明”的事情。另外,如果罪和死亡以及撒但坠落都发生在创世第1日之前,那么,圣经怎么会说在六日创造结束后,神会“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1:31)呢?
我们再来稍稍仔细地查考一下《创世记》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看看经文的遣字用句和文法结构。从中也可以得出结论,间隔论站不住脚。
1. “创造”(bara)和“制造”(asah),这两个词儿在旧约经文中是可以互换的。
希伯来文bara与作主语的“神”一起使用时,意思为 “创造”(create),是指产生出以前不存在的事物,这点大家普遍认可。
然而在《出埃及记》(20:11)的“摩西十诫”的经文中讲到神在六日之内造了天地和其中的万物时,这个“造”字却是用了希伯来文asah。间隔论者宣称asah的意思不是“创造”,而是“组成(form)”或者甚至是“再组成(re-form)”。这样,他们认为,《出埃及记》(20:11)中讲的不是指六日“创造”,而是指六日“重组已荒废的世界”。
那么,bara和asah这两个词儿在圣经中的用法究竟有什么区别?
许多经文显示,虽然asah的意思可能是“做(do)”或“造(make)”,但是它也有可能和bara一样都是“创造”的意思。比如,《尼希米记》第9章第6节写到:耶和华造(asah)了“天和天上的天,并天上的万象,地和地上的万物,海和海中所有的”。这里显然是指起初从无到有的“创造”,但经文却使用了asah一词。事实上, bara和asah这两个词儿在旧约中是可以互换使用的。
2. 从文法结构上来看,也可以排除两句之间有时间间隔的可能性。
这两节经文是“主语连动词子句”,第2节包含三个与环境有关的子句,也就是说,第2节的三个陈述句是对第1节主要子句所引入之环境的进一步描述。德国东方学家兼圣经学者戈森留(Wilhelm Gesenius),也是中东语言学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他曾经重新发现和给出“四字神名”的可能发音“雅威”。戈森留就非常肯定地说,希伯来文的连接词waw在第2节开始的意思是“并且(and)”,它是一个“并列连词”,意思是“就是”。1节和2节之间的文法联系排除了间隔论的可能性。第2节实际上是对地球起初受造状况的描述:“(并且)地是空虚混沌”。
3. “地是空虚混沌”,绝对不是“地变成了空虚混沌”。
第2节经文原文是“地hayetah空虚混沌”。《出埃及记》(3:14)神对摩西说:“我是(hayah)自有永有的”,hayah其实与hayetah是不同人称形式的同一个字,因此,hayetah翻译成“是”是非常确当的。
但是,间隔论者如查尔默斯,为配合其理论,硬把hayetah译为“变成”(became),他武断地说“地是(was)空虚混沌”应该译为“地变成了(became)空虚混沌”。
另一名间隔论者卡斯腾斯也宣称,动词hayetah在旧约出现了1320次,只有24次才确实带有 “是”的意思。也是为了配合他相信的理论,他凭主观臆测说,hayetah一定不是”是”的意思,一定是“变成了”的意思。
但是,要理解任何文章中的词语的真正意思一定要看词语所在的语境,就是要看其上下文。我们可以很确定地说,第2节经文文句只是对第1节经文意思的详尽描述,中间不可能有转折或中断。因此, hayetah译成“是”才是最自然和最适当的翻译。在大多数的英文译本和中文译本中都是这样翻译的,在二千多年前的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中也是如此翻译的。
4. “空虚”(tohu)和“混沌”(bohu)的真实意思是:大地受造最初之时,没有一定形状(formless),也没有东西在其中(unfilled),tohu和bohu在这段经文里并没有任何“不完美”的消极意义。
“不成形”和“一片空白”可以是神审判的结果,也可以是受造大地的最初状态。但是,同样地,具体是什么意思得看特定的上下文的语境。
有人举过这么一个例子:电脑屏幕开始一片“空白”(blank),空白的原因可能是没有通过键盘输入任何东西,也可能是因为屏幕上原来有内容,但被删除了。“空白”本身并不能反向推理出屏幕空白的确定原因。同样,地球开始的“空虚混沌”可能是因为它还没有成形,没有在它里面造任何东西,也可能是神审判导致的结果。“空虚混沌”不能反向推理出这种状态的确定原因。
“空虚”(tohu)和“混沌”(bohu)这两个词儿确也曾在《以赛亚书》(34:11)和《耶利米书》(4:23)中出现过。那两处是关于审判的经文,它们间接地提到创造开始时地球空虚混沌的状态,是暗示神对悖逆的以色列人的审判要到来;先知们警告他们说,神的审判是如此彻底,以致会把地球这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拉回到象起初一样的不成形和一片空白。这里讲的“空虚”和“混沌”,的确是神审判的结果。但是,你注意,经文本身并没有表达“空虚”和“混沌”是神审判的结果,而是根据其特定的上下文得知的,这样根据上下文来理解经文显然是正确的解经方法。但如果你把同样的意思推用到《创世记》开始的“空虚”和“混沌”的上下文语境,说这也是神审判的结果,那就证据不足,也不合理。
“空虚”和“混沌”的真实意思其实很明确,就是说:最初的大地受造之时是没有成形,尚未充满,还有最初的黑暗(黑暗也是物质性的,不是属灵性的,是相对自然光来说的,因为神造自然光在后),这些都是大地初造时的状况。“空虚”、“混沌”和最初的物质性“黑暗”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善恶之别。不能滥用“灵意解经法”,把“空虚”、“混沌”和最初的物质性“黑暗”随意赋予属灵性的解释。
总结:
跟其它所有的“创世新解”理论一样,间隔论本是出自一种善意,但是却扭曲了经文的原意,误导了许多人。还有,人的理论可以变来变去,但圣经传达的真理却永远不会改变。
《创世记》第1章第1节和第2节的意思就是其字面表达的意思,没有也不应该有任何的人意发挥。大地受造的最初情形就是如此:没有成形,尚未充满,有黑暗的渊面,有水,还有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在接下来的创造过程中,神才使之成形,并且让受造之物充满大地,有自然光照耀大地。六日之中,神创造了天地万物,六日结束之后,神看着他所做成的完美世界,没有背叛、没有罪恶、没有死亡,所以才会说“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记于2019-02-0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