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8日星期六

【教会史演义】第217节 中世纪的终结

  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之火点燃之日,正是中世纪的终结之时。
人们或许对欧洲中世纪的时间段究竟如何划分各有不同的意见,各种意见也各有其自己的道理。如果从政治学角度来说,可以说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结束。如果从学术观点来说,中世纪是从476年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和1455年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时结束。不过,若从教会史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也可以认为,中世纪可以从604年西方拉丁教会最后一位圣师贵钩利的去世开始,一直到1516年伊拉斯谟出版希腊语原文版新约圣经而结束。
在中世纪,教廷一直坚信,各种异端出现的原因就是肇始于信众普遍阅读圣经,所以教廷当局曾经禁止平信徒阅读圣经。但是在下级圣职界人士及平信徒中,熟悉圣经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教廷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其实,真实成为问题的,倒不是阅读圣经,而是如何解释圣经的经文。虽然任何人都不会反对圣经具有最高的权威,奥古斯丁也好,阿奎那也好,所有的教父和神学家都如此主张,但是当时圣经的终极解释权乃是由教廷制度下的教父们和老师们以及各种大公会议来掌握的,如果这种圣经解释权遭到质疑甚至被推翻,那么教廷的权威也就失去了。教廷所担忧的正是这个问题。教廷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维护其解释圣经的终极权威,有时不惜以一种增加信众的恐怖心理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圣经研读和解释不再是以宣讲福音,不再是为了明白神的话语,不再是为了润泽和更新信众的生命,而是为了巩固教廷的权威而背书,为争论或教义而说教。
可是,到16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让人们更加注重探索学术思想的来源,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又把更多的圣经送到人们的手中,也把各种新颖的、富于煽动性的思潮迅速传遍了欧洲。学者们和教会人士纷纷开始阅读伊拉斯谟的希腊语圣经,以多种方法来考证、评注、解释圣经经文,这些方法包括研究古代文本、学习历史典籍、钻研文法和字义、致力翻译和校对。这样一来,曾经把世人和圣经隔离了近千年的那堵铜墙铁壁终于出现了松动的迹象,不久便轰然倒塌。
再者,教会自上而下基本上是固步自封,墨守旧规,对自身的问题要么采取驼鸟政策,避重就轻,要么采取打压政策,对执不同意见的人士动不动就宣之为异端,送由宗教裁判所严惩不贷。教会及各宗派的修道院加在一般百姓身上的捐税负担也让人喘不过气来,敛财的手段层出不穷。
民众的宗教精神还表现在朝圣心理。少数拥有财富的人不远千里奔赴圣城耶路撒冷,还有的人前往罗马,最大多数的人前往西班牙朝拜圣雅各的遗迹。圣徒遗迹在德国境内到处都是,许多教堂收集大量的所谓使徒圣人的遗骨遗物,供信众朝拜。信众们深信,朝圣和忏悔一样,都是在积攒着一种功德。还有,马利亚崇拜也很流行,甚至于连马利亚的母亲圣安妮也受人崇拜。在一般人的心目之中,基督乃是神人中介,马利亚乃是基督与人之间的中介,圣安妮又是马利亚和人之间的中介。这种混乱不清、不符合圣经教导的思想在当时可说是比比皆是。
除了这些注重外表形式,依赖善功的宗教情绪外,各种莫名其妙的神秘主义也大行其道,各个阶层的男男女女都厕身其间,乐此不疲。
正是在这些混乱的思想中,“正统”神学失去了固有的地位,它“被唯名主义所压倒,为人文主义所轻视,为神秘主义所取代”。整个西欧的旧世界正在等着一个契机。当这个契机到来之时,一场激浊扬清的暴风骤雨必将出现,它将摧枯拉朽般地击碎那些错谬的信仰和腐朽的体制、进而重建回归到基于圣经真理的新时代和新世界。
这个契机的出现地是在德国。把握这个契机者是一个德国人。
看官若要知道这个德国人究竟是谁?请看下文分解。


➕➕➕➕

本节的音频链接https://youtu.be/9yil_jFxdw0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