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8日星期六

【教会史演义】第214节 中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未艾

话说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在14世纪的意大利。
意大利处于地中海的中心地位,自11世纪东西方贸易发展起来之后,其周边城市因经营中介贸易而大发横财,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手工业、商业和银行业都迅猛发展。当时的意大利由诸多松散的城邦所组成,在经济上虽是相互依靠、在文化上虽是相互关联,但在政治上却是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有一些城邦,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十分先进。在此物质基础上,一种新文化运动慢慢生发出来,这种运动最初的大本营就在佛罗伦萨。
在中世纪,几乎所有的文化教育都由教会垄断着。从历史上来看,当罗马帝国所有的世俗学校被野蛮的游牧部族一扫而光之后,唯一留下来的文化教育设施就只有教会了。远在9世纪,查理曼大帝为了培训神职人员教士的目的而建立了教会学校,为培训修道士而建立了修道院学校,他还为自己和贵族的子弟建立了宫廷学校,他自己也跟大家一道学习。查理曼曾下令教会人士极其仔细地抄写和保存各种文稿,尤其是圣经文稿。这样,教会就是信仰的栽培者、教育的守卫者、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执教者。知识开始增加,思想开始解放,神学成为学习的唯一学科,但采用的方法又是哲学的。人们曾经做过各样的努力,想要使基督教教义具有科学性,企图把理性和神学调和起来,这也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兴起的原因之一。
后来,教会学校和修道院学校都走向偏道,变成禁锢人们思想的体制,成为教廷维护其世俗特权的机构。这些机构向人们灌输的都是教廷认可的教义,不管这些教义是否与圣经的教导相互矛盾。由教廷控制的基督教神学理论和学说在社会上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先有教父神哲学,后有经院哲学,又有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等等五花八门的学说,掺杂着道听途说的希腊哲学。以罗马教皇为中心,这些学说和主义将西欧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全部聚焦于教廷的意志,受其意志的完全支配。古希腊古罗马流传下来的世俗文化大多被教会视作异端而被摧残和剪除。教皇们多次下令焚毁收藏丰富的古代图书馆,古建筑、古雕刻、古绘画等艺术品,发现一个,摧毁一个,绝不留情。就算是幸存下来的羊皮纸古卷手稿和文献,不是字迹被刮掉,就是被整段整章地被篡改。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的主旋律。起初有不少非常美好的作品,它们宣扬天国的福音,赞美上帝的慈爱,歌颂基督的救恩,缅怀殉道者的事迹。可是到了后来,越来越多的作品主要宣扬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内容变成迷信荒诞、枯燥乏味的说教,甚至是与圣经教导完全背道而驰。
与教会文学并存的还有随着骑士制度形成后兴起的骑士文学,其作品主要反映封建诸侯阶层的思想情感。在当时,一般中等阶级想出人头地并非易事,要想搏取功名,基本上有两条路可走,走文道者可以做修道士,走武道者可以做骑士。这种情景有点像中国唐代的一般士族出身但又想寻求富贵的人,能舞文弄墨的,可以去京城赶科考,幸运的话,可以中个翰林,能舞枪弄棒的,可以到边戍沙场去征战,幸运的话,可以做个偏将。当然,在西欧中世纪时,做一名骑士也需要玩点拚命,也需要撞点运气,因为一个人必须经过多年的特殊训练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骑士要掌握“文武七技”,就是骑术、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可谓文武全才。骑士崇尚文雅知礼,他们的信条是忠君护教、仗义行侠,把名誉看得很高。有的骑士随领主作战,有的骑士在后院护卫领主的夫人和家眷。骑士文学大多宣扬骑士如何如何地神武英勇、对领主如何如何的忠诚。骑士文学的代表作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布龙根之歌》和英国的《亚瑟王传奇》。
尽管骑士文学美化封建生活,尽描写那些光怪陆离的奇异经历,但与当时已经堕入虚无缥缈、千篇一律的教会文学相比,骑士文学算是多有刻画现实生活,情节语言都生动许多。虽然到14世纪时,骑士制度衰竭殆尽,骑士文学也随之没落而终,但它对日后欧洲诗歌和小说的发展仍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随着城市的兴起,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又产生出一种反对封建色彩的城市文学。其体裁多样活泼,多取自现实生活。城市文学对腐朽的封建领主和教会人士大加讽刺和抨击,打破了教会文学和骑士文学在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垄断地位。为随后而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打下基础。
进入14世纪和15世纪之后,人文主义取经院哲学而代之,成为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新潮。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和理性思想,以自由主义的方式研究做各类学问,如历史、诗歌、哲学、修辞,等等。
紧随人文主义之后,在意大利地区的新文化运动又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学者们广泛搜罗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文献、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各类历史文物,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加以研究钻研,得出与以往迥然而异的结论。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领导土耳其人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延续1100多年的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希腊人纷纷逃往西欧,将希腊语言和文化带回欧洲,西欧的人文主义因之而越发兴旺。被湮没千年之久的古典文化重新展示在西欧人面前,好像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生”,以致于这种新文化运动被人冠以“文艺复兴”的名称。但其实,这个时期的文艺决不是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对古典文艺挖掘之后生发出来的一种新思维、新创造、新文化。
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但丁堡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新文化运动中,意大利的学者文人独领风骚,可谓是:群星璀璨、巨作频出。
先是有文艺复兴三大先驱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领潮而来。“至高诗人”但丁(Dante Alighieri)有名著《神曲》、“意大利人文主义诗圣”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有名著《歌集》、“讽谕名手”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有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些作品的横空出世,震撼了整个欧洲的文坛和教廷的神坛。尤其是《神曲》和《十日谈》两部旷世作品,将教皇的野心贪婪、教士的狡诈伪善、修士的荒淫腐化暴露于世人的眼皮底下,令教廷深恶痛绝。
在三人之中,彼特拉克更被称为是“文艺复兴之父”,因为他最早提倡人文主义,在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推行人文主义的各种学理。此人自幼在亚维农长大,受教会教育,但主要志趣却是研究拉丁文学,尤其是西塞罗的作品。彼特拉克勤于治学,在文学上造诣至深,鄙视经院哲学,但他极为自负,连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也看不入眼。另一方面,他也交游甚广,与各国王公都有私交,声望很高。他也推崇形式过于实质。这些特性都是后来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中所常见的现象。可是,彼特拉克却唤起了当时人们对于古典文学和古希腊古罗马神话的研究兴趣。他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朋友兼学生薄伽丘。
在绘画雕塑方面,先有“西方绘画之父”乔托(Giotto di Bondone)、“壁画大师”马萨乔(Masaccio),后有“艺霸学霸霸中霸”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雕霸建筑霸”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画圣”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威尼斯画派中的太阳”提香(Tiziano Vecelli)。名家辈出,交相辉映。
在伟大的思想家中,先有“近代政治学之父”马基雅维利(Niccolò di Bernardo dei Machiavelli)及其名著《君主论》和《佛罗伦萨史》,后有“空想社会主义先驱者”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及其名著《太阳城》。
最后,由意大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波及到整个西欧各国。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和巴塞尔会议上,西欧各国代表都有机会跟来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学者相接触。宗教会议成了文化思想交流的契机,这却是让人匪夷所思。无论如何,进入15世纪末和16世纪之后,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也奋起直追。其代表人物及作品也是丰富多彩、令人炫目。法国有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及其讽刺小说《巨人传》,德国有罗伊希林(Johannes Reuchlin)及其作品《愚人书信集》,英国有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及其《乌托邦》、莎士比亚及其戏剧,西班牙有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及其《堂吉诃德》、荷兰地区有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及其《愚人颂》,等等等等。这其中,伊拉斯谟还整理并翻译了新约圣经的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对后世阅读圣经和翻译圣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后面还会专门介绍此人。
文艺复兴运动不但表现在人文科学和学术发展方面,而且也带动了16世纪自然科学的蓬勃进步和哲学新思潮。在天文学方面,有波兰的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意大利的布鲁诺(Giordano Bruno)和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德国的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在医学和解剖学方面,有布鲁塞尔的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西班牙的塞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英国的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在哲学方面,则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法国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荷兰的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
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之深之远,将近代思想的大门频频轰开。但是这种运动对于教会的态度极其冷漠,提倡异教思想的完全复兴,也就是要将古代异教精神不分良莠地全盘吸收,把古代文化和思想中的垃圾都捡来为宝。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人们不以道德腐败、放浪形骸为耻,反以为荣。一些标榜人文主义者一面谴责教会圣职阶层的腐败,一面又自行各项腐败之实。这实在是文艺复兴运动中令人垢病的地方。
不过,在学术界,所谓的经典教育又重新出现。学者不但探索新的学科,而且也大胆采用新的工具。古希腊语版的新约圣经在内的大量希腊语基督教著作从拜占庭帝国流入了西欧,这是自古典时代末期后,西方学者首次接触到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大量内容。因为自古典时代末期,罗马教廷治下的西方教会一直采用拉丁语的武加大译本圣经,教廷高举武加大版圣经,只允许人们读拉丁语圣经,不允许对拉丁语圣经有任何的质疑和深研,更不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翻译圣经。但是,古希腊语版新约圣经的到来,导致了大家对希腊语原文新约圣经的兴趣,也导致了学者们对古典希腊语和拉丁语作者的研究。因为跟学术复兴连系在一起,研究希腊语圣经不再被反对。这股潮流已无法阻止。
此时,在中世纪的漫漫黑夜里渐渐泛出黎明的曙光。实际上,黎明正在加速到来。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加速这个黎明到来的天赐因素有很多,参与这个加速进程的天才之人也有许多。在那些熠熠生辉的天才之人中,我们不能不专门介绍一下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德国人约翰·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另一位是我们前面已提及过的荷兰地区的伊拉斯谟。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象征着文艺复兴全盛期的精神


➕➕➕➕

本节的音频链接https://youtu.be/69Z_V2PAEwI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