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8日星期三

【教会史演义】第202节 胡斯:一个燃烧在波西米亚的灵

前面说过,在1414年教廷于德国举行的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上被定为异端之罪的两位宗教改革领袖中,除了英国的威克里夫以外,另一位就是波西米亚(Bohemia)的胡斯。波西米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捷克。威克里夫当时早已过世,他被罗马教廷掘墓开棺,挫骨扬灰。可是,胡斯却是在1415年被教廷诱捕入狱,最后被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
那么,这位波西米亚的殉道者胡斯究竟是何等样的人呢?
约1372年,胡斯出生在波西米亚南部地区一个叫胡西内茨(Husinec)的小村庄。他的父母都是草根农民,家境贫困。胡斯有几位兄弟姐妹,就数胡斯最是资质聪颖,于是父母把他送往附近的修道院读书,修道院的修士发现胡斯的才华,几年之后,便把胡斯举荐到附近的一所中学读书。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完中学。胡斯毕业之后不久,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无法再供他升造。但胡斯志在鸿鹄,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远行到达波西米亚国的首都布拉格继续求学。1390年,胡斯考入布拉格的查理大学读书。
波西米亚国地处中欧,历史悠久。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有一支属于凯尔特族的波西人(Boii)聚居在此,波西米亚可能就是因此得名。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迁入波西米亚,斯拉夫人也于公元6世纪迁入,从此,这片地区就由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群居。以日耳曼人为主的神圣罗马帝国渐渐强大,波西米亚的日耳曼裔贵族就在帝国内成立了一个独立王国,就是波西米亚国。波西米亚人其实主要是由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组成的,捷克人是斯拉夫人的一支,在波西米亚国中,捷克人占多数,可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日耳曼人却占据着政府和教会中大多数的高位。
1346年,日耳曼裔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Charles IV)登基为波西米亚王。查理四世在少年时代曾受教于本笃修会的一位叫皮埃尔·罗杰(Pierre Roger)的修士,这位修士后来被选为教皇,是为革利免六世(Pope Clement VI)。在革利免六世的支持下,查理四世于1354年进军意大利,1355年在米兰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查理四世颇有雄韬伟略,也定意于解决民族间和平共处问题。他决定把自己家族的世袭领地作为卢森堡王朝强盛的支柱,又把波西米亚的利益放在整个帝国的各项政策中的首位。他当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后,定都于布拉格,波西米亚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帝国的核心。在查理四世的努力下,布拉格繁荣昌盛,成为中欧最美丽富庶的城市之一,波西米亚成为14世纪的中欧强国。
不战而屈人之兵,查理四世深谙此道。他通过联姻和购买等方法为卢森堡王朝大大扩展领土,将图林根、萨克森的一部分纳入王朝版图。
如果说日耳曼人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早期是由拥有实权的皇帝来统治的话,到了中世纪,帝国已经变成了属于公国、侯国、教会大主教等贵族的领地和一些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皇帝是从这些诸侯中产生出来的。在选择皇帝的问题上,教廷往往将其意志强加于帝国诸侯,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纷扰和争议,甚至引燃无端的战火。虽然查理四世本人因罗马教皇的支持才获得帝国皇帝的称号,但是他非常忌惮教廷对世俗朝政的粗暴干涉。其实,在历史上,关于世俗统治权和教会统治权的问题,帝国诸侯和教皇之间的争执从未真正停止过。为了政治的稳定,查理四世决定排除教皇的干扰,将皇帝产生的过程制度化,1356年,他下旨颁发《金玺诏书》(Golden Bull),此诏书的详细规则对日后帝国皇权与教权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金玺诏书》的颁布是为了保证诸侯之间的团结,实现无异议的皇帝选举,并对所有可能出现的不和谐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危险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诏书规定,在帝国境内有七大“选帝侯”(prince-elector),就是有资格选举皇帝的诸侯,其中包括三个教会选帝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还有四个世俗选帝侯:波西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诸侯在自己领地内的行为,皇帝无权干涉。这样的形式好像中国古代的战国七雄,各国独立拥政,皇帝虽名义上贵为天子,但那只是一个荣誉称号,皇帝说的话只在自己的领地上算数。尽管如此,《金玺诏书》从法理上让皇帝选举摆脱了教皇的干涉,给帝国政治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查理四世在办教育上也有远见卓识。早在1348年,他就下旨的布拉格创办了中欧第一座大学“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后又被称为“布拉格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大学办得非常成功,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贤才良俊,在短短数十年内,该大学成为当时中欧高等学府中的翘楚。

也正在这时,由威克里夫在英国点燃的燎原大火已经烧到了波西米亚。
从1360年代起,波西米亚人的民族情绪不断上升,在本土兴起了好几位主张独立民族教会、反对教廷腐败堕落的教会改革家,比较著名的有:康拉德·沃得豪瑟(Conrad Waldhauser)、托马斯·斯梯尼(Thomas of Stitny)、约翰·米利奇(John Milíc)、马修·亚诺夫(Matthew of Janov)等。这场民族教会改革运动后来受到威克里夫激进思想的影响,从而愈演愈烈,欣欣向荣。
那么,身在英伦岛国的威克里夫远在千里之外,怎么能影响到波西米亚呢?
这种影响和联系是通过一个女人进行的。这个女人就是波西米亚公主安妮,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的长女。我们前面略略提到过,1382年,安妮带着一群侍女远赴英国,嫁给英王理查二世。正是在英国王宫,安妮读到了威克里夫的著作。虽然威克里夫当时已经退休,她也未曾与威克里夫谋面,但威克里夫的教会改革思想深深地打动了安妮王后,她成了威克里夫的支持者和罗拉德派的保护者。
正是经过这位安妮王后的努力,促成了一批波西米亚的大学生到英国留学,他们学成归国之时,也把威克里夫的著作带回了波西米亚,带进了布拉格查理大学的学术界。1394年,安妮王后病逝,当年跟从她到英国的波西米亚侍女们也回国了,她们的行囊中也揣着威克里夫的著作。这些著作来到波西米亚,被翻译成捷克语,威克里夫的思想于是迅速传开了。
胡斯进入查理大学的时期,中欧几乎所有的学术精英和神学家都荟萃于此,对求知欲旺盛的胡斯来说,这里正是他如鱼得水之地。在大学期间,胡斯勤工俭学,他常到周边的教会服事和唱诗,由此也可获得一些经济上的补贴。胡斯的学业之路非常顺利,1393年,他获得文学士学位,1396年又获得硕士学位。
应该正是圣灵的安排,在查理大学期间,胡斯读到了威克里夫的著作,可以说,胡斯的灵碰上了威克里夫那已燃烧多时的灵。两灵相遇,更生灵犀,胡斯的灵也被点燃了。


➕➕➕➕

本节的音频链接https://youtu.be/0wvCWsP6kj4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