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星期二

【教会史演义】第201节 威克里夫:死后被挫骨扬灰,却英灵远播

  1383年,威克里夫在路特沃斯的寓所写下他的最后一部神学小册子《三人对话录》(Trialogus)。在这本小册子中,他采用真理、谬误、理解三个拟人对话的形式来总结阐述他一生的信仰。他论证说:“教会已经堕落,因为她不要天国的福音,宁可要教皇的教规。但是,即便是同时有一百个教皇,即便所有的托钵修士都成为红衣主教,我们也应该必须在信仰上撤回对他们的信任,除非他们给出的教训是出于圣经的教训。”
后来,他还想动笔完成一部叫《福音传播》(Opus evangelicum)的书,但是只完成了一部分,因为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1384年12月28日,威克里夫在他的教区教堂里又遭受了一次严重的中风袭击。三天之后,一代伟人与世长辞。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教区的墓地。
威克里夫去世后,他发起的教会改革运动和福音广传运动并没有戛然而止,借着他生前培养训练出来的罗拉德派传道人,他播下的种子继续蔚然成长结果。罗拉德派禀承威克里夫的教导,自己建立起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教会,他们仍然过着清贫简约的生活,坚持不用拉丁语讲道,只用人们听得懂的语言向民众传福音。他们的信仰观点家喻户晓,他们的行为举止和传道方式也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加入罗拉德派教会的人数与日俱增。不仅是一般草根民众,就连不少贵族阶层的人士也笃信罗拉德派的教导,毅然加入罗拉德派。
1395年,当时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已经不再摄政,政权移交给已经长大成人的理查二世。这一年的某日,罗拉德派将威克里夫的教导总结成“十二信条”,分别钉在代表英国最高教权和政权的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和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的大门之上。“十二信条”中包括:废除圣职人员立誓不婚、废除圣餐化质说、废除为死人祷告、废除在圣人偶像面前献祭、废除向神甫忏悔的告解礼、废除朝圣,等等。伦敦主教罗伯特·布雷布鲁克(Robert Braybrooke)和约克主教托马斯·阿伦德尔(Thomas Arundel)对罗拉德派贴大字报的行为极为恼怒,对“十二信条”宣传的内容极为恐惧,特地跑到当时正御驾爱尔兰的英王理查二世面前告御状,催促理查二世下令铲除罗拉德派。
理查二世虽偶有匹夫之勇,但此人优柔寡断,很容易听信别人。他曾迎娶波西米亚的安妮公主(Anne of Bohemia)为王后,这位王后非常贤明,富有主见,正如当年她的婆婆、理查二世的母亲琼安王太后是威克里夫的拥护者和保护人一样,安妮王后是罗拉德派的拥护者和保护人。可惜,安妮王后已在前一年病逝。无人辅佐、偏听偏信的理查二世听了两位主教的告发,觉得罗拉德派确实声势浩大,把他们视为王室社稷的隐患,他回到英格兰之后,命令国会加紧制定对付罗拉德派信徒的逼迫政策。
1397年,理查二世为巩固其王位,开始整肃政敌,他放逐了许多和他敌对的有名望的贵族,连他的堂弟、前摄政王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之子亨利也被放逐。1399年,冈特的约翰死后,理查二世下令没收了他的所有土地和财产,分封给自己的支持者。亨利恨得咬牙切齿,发誓夺回本应由他来继承的兰开斯特家族的财物。同年,理查二世又御驾爱尔兰,趁着这个机会,蓄谋已久的亨利召聚了一支反叛队伍杀回伦敦。在一些贵族的支持下,亨利兵不血刃进驻伦敦,宣布废黜理查二世,自己登上英王王位,成为亨利四世(Henry IV),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兰开斯特王朝。
为了巩固既得王位,在礼仪上和形式上,英王登基需要英国教会最高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为之行加冕典礼。这时,托马斯·阿伦德尔已经升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他说他愿意跟亨利四世结盟合作,为之举行加冕,条件只有一个:“安抚英国教会的圣职人员,牺牲罗拉德派”。亨利四世很爽快地接受了这桩肮脏的交易,信誓旦旦地回答:“大主教你放心,朕是英国教会的保护人,必会助你铲除罗拉德派。”
1399年10月13日,亨利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接受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阿伦德尔为之加冕。
两年之后的1401年,经亨利四世授意,英国国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异端火刑法》(De heretico comburendo),规定可以对异教徒和异端分子执行火刑。这样,一场追捕剿灭罗拉德派的血腥大逼迫在英国全面展开。
由于罗拉德派在英国各地人数太多,监狱一时不堪付用,于是国家出资大兴监狱。连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住所兰柏宫内都建了一间监狱,今天去参观兰柏宫的游客仍能看到这间阴森恐怖的监狱,墙上每相隔几英尺就有一个用来锁囚犯的铁环,墙上有许多囚犯刻下的文字,其中有一句是“耶稣是我所爱的”。许多罗拉德派信徒被捉后,接受审讯和酷刑,教会勒令他们放弃其“异端”信仰。所有不肯屈服者,要么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要么被推上断头台,要么被推入深坑活埋。公开处决埋葬罗拉德派的地方被人称为“罗拉德坑”(Lollards Pit),在当时,这些罗拉德坑满布整个英格兰。
兰柏宫内用来关押罗拉德派信徒的阴森监狱

虽然有罗拉德派人士明哲保身,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或者在审讯时放弃信仰,但是更有成千上万的罗拉德派信徒甘愿为信仰而从容赴死,他们中间大多是平民草根,也有一些是贵族阶层人士,其中著名的殉道者约翰·奥尔德卡斯尔(John Oldcastle)就是英国王室册封的爵士。
这位爵士是威克里夫生前的追随者和门徒,经常参与罗拉德派的布道会和聚会。1413年9月23日,他被捕后被带到圣保罗大教堂受审,咆哮的教士们逼他放弃罗拉德派的信仰。奥尔德卡斯尔却说:“我愿意相信神要我相信的一切,但是我决不相信教皇有权传讲违背圣经的教导。我不需要你们的赦免,我只需要神的赦免。”他于是被关入伦敦塔,受到教士、托钵会修士、赎罪券销售商之流最恶毒最粗鲁的语言攻击。但是,奥尔德卡斯尔坚定不移,毫不畏惧。
不久,奥尔德卡斯尔被人营救逃出伦敦,辗转到了威尔士。1414年1月9日,奥尔德卡斯尔领导了一场颇具规模的罗拉德派起义。三年之后,他被叛徒间谍出卖再次被捕,之后被押解到伦敦。1417年12月14日,奥尔德卡斯尔被用铁链捆绑在烤肉架上,然后教士们点起文火,象烤猪肉一样把奥尔德卡斯尔慢慢地烤死。
迫害罗拉德派的腥风血雨狂扫英伦近百年,但罗拉德派并未被斩尽杀绝。一百多年后的宗教改革运动中,罗拉德派依然层出不穷,并且为数众多,不少人加入了其他新教的教派,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表现得十分活跃,把整个欧洲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些都是后话。
再说,威克里夫死后三十年的1414年,教廷在德国召开了所谓的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前面介绍过,此次会议主要结束了当时“三位教皇三个教廷”的大分裂的尴尬局面。同时,会议做出的另外的重要决议之一就是将威克里夫定罪,决议宣布说:“威克里夫乃声名狼籍之异端者,此人至死顽梗不化,不但应该被逐出教会,而且所有对他的追思都是有罪的,应当将他的骸骨挖出,丢在教会墓园之外,与其他忠诚之死者以示区别。”
到了1428年,教皇马丁五世发现决议并未被遵行,于是特地派人到路特沃斯教区的墓地掘墓开棺,将威克里夫的骸骨挖出来焚烧,然后将其骨灰抛入附近的斯威夫特河(River Swift)。
教廷对威克里夫恨入骨髓,连死后的威克里夫也肯不放过,将他挫骨扬灰,毁尸灭踪,以泄其愤,以为这样在肉体上完全消灭了威克利夫,威克里夫所宣讲的“异端”就会自然绝迹,从此教廷可以高枕无忧,继续为所欲为,继续其愚弄民众的高压统治和丑陋行径。但是,圣灵却继续借着威克里夫来作工。威克里夫生前所宣讲的教义随着他的骨灰越飘越远,正如某位史家所说:“他的骨灰流至雅芳河(River Avon),又流至塞文河(River Severn),然后流入海峡,最后流入汪洋大海。就这样借着海流,象征着威克里夫教义的骨灰,如今已散布到了世界各地。”
威克里夫的名声和影响力不但没有被破坏殆尽,反而名播青史,灵行不衰。他点燃了一柱火炬,更点燃了一场至今仍在燎原的大火。他牵头翻译的英文圣经引发了英国人民的觉醒,他培植的罗拉德精神和宣道方式一直后继有人,他写的著作已经为一百多年后的宗教改革运动准备好了激越的曲谱,那首波澜壮阔的“宗改交响乐”就要在欧洲大陆奏响。
路特沃斯教会内威克里夫纪念碑

➕➕➕➕

本节的音频链接https://youtu.be/ld6Puz_jwMo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