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星期二

【教会史演义】第193节 威克里夫:从乡村庄园走到牛津大学

  却说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冗长烦闷,历时长达三年半之久,出席者包括29位红衣主教、100位在法律方面和神学方面的知名学者、134位修道院院长、183位大主教和主教,真可谓是阵容庞大,兴师动众。
此次会议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如此耗费时日,当然是为了想一举解决教廷长达三十年的大分裂局面。但是,这次会议的目的不止于此,与会者还做出了值得我们特别介绍的一项决议,那就是会议判决两个人犯有传播异端的死罪。哪两个人呢?一个是英格兰的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另一个是波西米亚(即现在的捷克)的扬·胡斯(Jan Hus)。不过,威克里夫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去世,所以这份死亡判决书对他的肉体并没有造成可怕的伤害。但是,正当壮年的胡斯却是在被判异端罪之后又被教廷活活地烧死在康斯坦茨。
看官可能知道,在教会历史上,一群教会领袖聚首一起开宗教会议,或为厘清神学思想,解决神学争端,或为制定一些宗教规条法律,或是将那些让他们看不顺眼、听不顺耳的“异己份子”送入异端裁判所,给他们定个“异端”之罪,要么将其开除教籍,要么将其施以火刑,在中世纪以致近代西欧,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被审判定为异端的团体和个人也是浩如泥沙,不计其数。为什么康斯坦茨会议给威克里夫和胡斯这两个人定异端之罪这件事情就值得我们特别地介绍呢?因为这两个人物并非泛泛的等闲之辈,乃是教会史上改教运动的伟大先行者。一方面,他们被罗马教廷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另一方面,他们却被后来的基督教新教教会视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威克里夫被尊为“改教运动之父”,胡斯则是威克里夫改教思想的追随者和继承发展者。那么,这两位英雄究竟做了什么样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值得大书特书呢?看官不必着急,我们这就一一介绍。
先说约翰·威克里夫。约1324年,他出生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Yorkshire)里士满镇(Richmond)的附近一个叫做希坡斯维尔(Hipswell)的小村庄,他是家中的长子,其父系家族在当地算是大户人家,据说跟当时的英国王室贵族也有点沾亲带故。他的父亲罗杰(Roger)和母亲凯瑟琳(Catherine)在村里经营着一个庄园,面积约有数百亩。可是,约克郡一带大多是岩石嶙峋的山地,种植作物非常困难,牧羊倒是一个不错的生意。虽然罗杰是“庄园主”,但其实只能算是小农,他靠着家人的帮助或雇佣零工来经营庄园,家境不算富裕,但尚能衣食无虞。
对于威克里夫的童年,我们现在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小的时候在家乡受过基础教育。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庄园里的男孩除了上学,还得帮着家里放牧。但小约翰身体孱弱,常染病疴,父母只能让他少放牧,这样,他常待在家里歇着,反而有了许多遐想的时间。他也常常喜欢去镇上的小教堂听神甫讲道,有时也在教堂里帮着打些零杂。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约翰已经20多岁了。虽然约翰在庄园里干活时很卖力气,但是他父亲看到这个儿子骨瘦如柴的样子,就不再期望他长大之后能子承父业经营庄园了。但是,该给孩子找个什么出路呢?他长大之后又能靠什么安身立命呢?父母亲都为此颇费踌躇。罗杰想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既然儿子喜欢听神甫讲道,那么干脆就送儿子去学神学吧,将来他或许能在教会中担任圣职,这也算是光耀门楣的一件事情。凯瑟琳对丈夫的想法也表示赞同,只是怕儿子自己不会答应。
1344年初春的某一天,罗杰找来儿子,想跟他商量:“约翰,你已经20多岁了,得好好考虑一下你自己的前程了。不过呢,我已经看出来,你真的不太适合经营庄园的生活。”
“但是,爸爸,我是家里的长子啊。”约翰脱口而出,语气中带着些诧异。
根据当时当地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大多数家庭中的长子一般就是家庭生意和产业的唯一继承人,家中其他的儿子长大之后可以选择留在家里帮着长兄经营生意,或者也可以搬到别处去营求生计。约翰以为他将来接替父亲来经营家里的庄园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听了父亲的话后,他一下子有些不解其意。
“爸爸当然明白你是家中的长子。”罗杰的话显得干巴巴的,“不过,我和你妈妈都觉得,你不适合干太多的体力活,应该去读书,去学神学,将来在教会里做一名圣职人员,这更加适合你自身的条件。爸爸认定你有这样的天赋。再说了,在这个世俗世界里,有哪一样职业能比做一名圣职人员更加崇高呢?”
约翰知道父亲是一名信仰坚定的罗马天主教信徒,他也知道性格诚实的父亲说话不搀虚假,在当时人看来,教会中的圣职确实是最令人敬仰的职业。不过,约翰也明白父亲没有说出来的那一层意思,那就是他的身体不够结实,客观的先天条件让他难以担当做一名管理大批羊群的称职的庄园主,而他的弟弟长得魁梧高大,肌肉丰满,体格健壮,他才是继承父业的最佳人选。
“为了帮助你学习神学,我已经在镇上给你找好了几位老师,他们都是本地最有学识的先生,其中也有你非常喜欢的神甫。”罗杰继续说着他的想法,“这样,你可以跟随他们学习拉丁语和一些基本的神学知识,等打好了基础,你可以再到大城市里去深造。”
约翰有些犹豫,他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他才点了点头:“好吧,既然爸爸已经有所安排,那我就尊重您的意思,试试学一下神学吧。”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约翰就不再帮助父亲料理庄园中的活计了,而是每天走到里士满镇上跟随老师们和教会的神甫学习基础神学和基础拉丁语。
罗杰果然没有看错人。他的大儿子约翰虽然不适合经营庄园,但是确有读书的天赋异禀。他思想敏捷,记忆力惊人,不管是学习神学理论也好,或是学习拉丁语也罢,对他来说,基本上都是手到擒来的事情。连约翰本人也对自己的学业进步感到喜出望外,不得不佩服父亲当初的决定。
一年下来,约翰信心满满。有一天,他竟然向父亲宣布:“爸爸,我在老师和教会神甫那里学习得差不多了,他们都建议我到外地去继续深造。”
罗杰听罢,很为约翰高兴:“这么说,你确实很喜欢学习神学,而且学得很开心,你已经准备好到外地求学了吗?那么,你想去哪里深造呢?”
约翰说:“听神甫讲,在咱们整个英格兰,就数牛津(Oxford)的神学教授最棒。爸爸,我想好了,你就让我去牛津大学吧。”
“牛津大学?那可是咱们英格兰人人仰慕的高等学府啊。”听约翰一口咬定要去牛津,罗杰多少有点惊讶。
牛津大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说,该大学创始于872年。当时,英格兰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碰巧在牛津小镇遇到了一群修道士学者,于是召集进行了持续数日的学术辩论,然后赞助这些学者兴办了一所大学。但是,这仅仅是传说,并不可靠。实际上,我们到现在也不太清楚牛津大学究竟正式创办于哪一年。但是现有的史料表明,早在1096年,牛津大学已有教学活动。在历史上,牛津大学的极速成长肇始于1167年。那一年,英法两国交恶,出于邦交政治的原因,英国国王命令所有在法国的留学生回国,法国巴黎大学也随即驱逐英国留学生。这些原来就学于巴黎大学的英国留学生回国后就聚集到了牛津,在那里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后来,许多著名的学者也纷纷加入牛津大学。泰斗云集,群贤毕至,短短几十年就把牛津大学打造成了在英格兰乃至欧洲最霸气的巍巍学府。但是,牛津的市镇居民对这些身穿礼服的读书人并不友善,师生们与市民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两方常常产生激烈的争吵,有时双方还大打出手。一些学生不堪忍受这样的气氛,想找一个僻静所在,1209年,他们逃往到80英里以外的剑桥镇(Cambridge),又在那里建立了另一所大学。结果,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很快成为英格兰高等学府中独占鳌头的双子星,成为莘莘学子的景仰之地。
牛津大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莘莘学子景仰之地

约翰向父亲提出要去牛津大学深造,既令父亲吃惊,又令父亲欣慰。好在从前进牛津大学不需要经过复杂烦琐的录取手续,也不需要愁白头发去应试各种会考,只要有权有名的人大力推荐,你就可以登入高堂。尤其是想学神学的学生,只需要当地教会神甫出示教会系统的介绍信,就有可能直接进牛津入学。当然,约翰能入学牛津还可能有一层原因,因为威克里夫的家族跟英国王室之间的些微关系也可能给他助了一臂之力。
这样,1345年9月,时年21岁的约翰·威克里夫踌躇满志,他背负着父亲的期望,怀揣着母亲为他准备好的一些干面包和烤羊肉,告别父母兄弟离开家乡,徒步出发去远在200多英里以外的牛津大学求学。
当时,谁也不曾料到,这位看上去弱不禁风、身体单薄的乡村小伙子会成为一名牛津大学最著名的哲学和神学博士,会成为英国国王的侍从神甫;更没有人能想到,他后来竟然胆大包天,勇敢地挑战当时欧洲最大权势之一的罗马教皇和制度森严的教廷组织。

➕➕➕➕

本节的音频链接:https://youtu.be/GO5LxyUsWGY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