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星期五

【教会史演义】第176节 十三世纪两大托钵修会之二:方济会

  方济会的创始人名叫方济(Francesco),他的中文译名还有“方济各”、“弗朗西斯哥”等,不同译名但指的都是同一个人。跟道明会创始人道明相比,方济是一个脾性迥异的人。据载,青年时代的方济生性豪爽、行为浪荡,在归信基督之后,他才抛弃一切,甘居贫乏,在一切言行上都竭力效仿基督,若称誉他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圣徒之一”并不为过。
约1182年,方济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亚西西(Assisi)城,其父皮特罗·伯那冬(Pietro di Bernardone)是城内富有的丝布商,其母皮喀(Pica de Bernardone)出身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贵族世家。方济在亚西西城出生时,皮特罗正在法国经商,当时给婴儿施洗非常普遍,皮喀也不免俗,就请当地神甫给新生婴儿施洗,并给他取了教名“佐万尼”(Giovanni)。皮特罗对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十分喜爱,当他从法国回来时,或许是因为他崇尚法国,或许是因为他在法国的生意非常顺利,他就称儿子为“弗朗西斯哥”(Francesco),字面上即“法国人”(Frenchman)之意。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方济长大之后却变成纨绔弟子,他结交不良少年,酗酒寻欢,被同侪戏称为“亚西西的欢愉王子”,其行事为人令父亲极为担忧。皮特罗虽然发家致富,可自己非贵族出身,妻子的贵族身份也不能传给方济,但他又渴望晋升名门,于是望子成龙的“贵族梦”就放在了方济的肩上。当时要跻身贵族,做一名骑士是最佳捷径。大约在20岁左右,方济参加了亚西西军队。
1201年,亚西西军队跟意大利另一座城市佩鲁贾(Perugia)的军队作战。在那场战事中,方济被捉成了战俘,被关押了一年多,1203年他才因病被释放返回亚西西。回家之后,方济又回到他从前那种畅快松散的放荡生活中。1205年,方济再次应征入伍,参加远征到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亚(Puglia),但方济忽染重病,不得不中途退役。这次身体上的重病却让方济在灵性上得的“重病”得以治愈,在病中他看到一个异象,他后来回忆道:“我还在罪中生活的时候,对于那些患麻疯病者望而生厌。但主却亲自引领我到他们当中去,我对他们颇有了怜悯心。有了这种经验后,那从前令我生厌的心理,变成了甜蜜舒适的感觉。”也就是说,方济在得到这个异象之后,忽然象变了一个人。当时,麻疯病是很可怕的,患麻疯者人见人躲,令人厌恶。方济原来也讨厌麻疯病患者,但现在却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由内心自发的”怜悯心,方济非常清楚,这种“内心自发”实际上是来自耶稣基督对世人的怜悯。
1206年,方济去罗马朝圣,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忽觉有上帝的呼唤临到,叫他去重建上帝的房屋。他回到亚西西后,看见附近的圣达米安(St. Damian)教堂年久失修,便把父亲店铺中的布匹贱卖,拿着钱去重建教堂。父亲皮特罗得知此事,大为震怒,连忙冻结其它布匹,把方济叫到当地主教那里,声称如果他若执迷不悟,继续抛卖他的布匹,他将宣布跟方济脱离父子关系。谁知方济不受威胁,宣告说自己除了天父以外,再也没有别的父亲。皮特罗除了伤心之外,别无良策。
从此,方济一无挂虑,在亚西西一带到处奔走,扶助贫困,重修教堂。他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就挨家挨户乞讨,把募得钱款悉数用之教堂的修葺。虽然昔日的狐朋狗友都对方济的贫困潦倒大加嘲弄,方济却义无返顾,还归劝朋友们摆脱世俗罪恶的捆绑,跟随基督。其中一些人因此受到感动,于是跟着方济一起工作。
1208年2月24日,方济到城郊他最喜欢的教堂宝尊堂(Porziuncola)作礼拜时,正好听到神甫诵读《马太福音》第10章,那段经文记录的是耶稣吩咐使徒们如何去传福音的话语,方济闻之大受感动,决志外出宣扬天国福音。史称的“方济会修会运动”也从此展开,方济后来回忆说:“至高的上帝吩咐我,应该按照圣福音的法则生活。”方济就像被教廷斥为异端的瓦勒度派一样,定意要把基督的教导按照字面一字一句地行出来。他爱神爱主,自己过着极度贫乏的生活,却把“爱人如己”当作自己一生所在履行的义务。他在麻疯病院里积极服务病患,向这些人传讲福音。他在外出传道时,腰袋里从不带金银铜钱,穿着极其简朴,人给什么就吃什么。方济的谦卑顺服精神很快地吸引了一小批志同道合的追随者,他们跟着方济住在麻疯病院里面。
1209年,亚西西城的一位名叫伯纳多·昆特瓦雷(Bernard of Quintavalle)的名士将所有财产捐赠给方济,自己也来追随他。此时,方济有了最初的11名追随者。既然大家住在一起,方济就为这个小团体编定了一些规条,基本上是基督吩咐门徒的教导。不久,他带着这些规条和11位追随者抵达罗马,朝见教皇英诺森三世,请他批准由他们成立一个新的修道会。英诺森三世这一回儿倒是十分爽快地同意了。于是,小小修会正式成立,自称“亚西西悔罪派”(Penitents of Assisi)。到了1216年,方济改会名为“小兄弟会”(Minor Brethren),后人一般也如此称之。但外人一般称之为“方济会”。
方济本人并不擅长组织工作,对组织管理也不感兴趣,一心只想着对外传道。当方济会人数尚少时,不需许多规条也能管理自如。但方济没料到他的修会深受世人欢迎,在短短几年内,会员人数一下子爆增至数千,让方济有些手足无措。幸亏方济有一位大有组织才干的朋友兼教廷的红衣主教,此人名叫俄斯替亚的乌哥利挪(Ugolino of Ostia)。受方济推荐,乌哥利挪成为方济会的“保管人”(Protector),执掌会内组织制度。乌哥利挪后来当上了教皇,即贵钩利九世(Gregorius IX)是也。在乌哥利挪的领导下,又得到另一位名叫科尔妥拿的以利亚(Elias of Cortona)的协助,方济会从一个自由松散的小修会,神速地发展成一个大型的修道制度。
祷告中的方济

1219年以后,方济想继续他的传道事业,于是他离开方济会所在的欧洲,前往埃及和叙利亚一带向回教世界和回教统治者传道。自此以后,方济会在欧洲继续扩张,但方济本人已不再担任方济会的首领。1221年,方济会采用新规章,对外传道不再列入其主要工作范围,但沿家乞食的生活却被当时一切修道士所普遍采用。对修会内部的大改组和工作方针的大变动,方济颇有怨言,因为修会的大政方针已跟他当初设立修会时的旨趣大相径庭。但他已不是方济会的实际领袖,加之教皇也插手修会内务,方济除了服从教廷,不想多事。他后来的生活越来越倾向于脱离尘世,只专心过祈祷和唱诗的清心生活,并对大自然的生灵世界有着超乎前人的关注情怀。
1226年,方济因体弱多病回到亚西西城。10月3日,年仅44岁的方济病逝于宝尊堂中,算起来,这里也正是当年方济会运动的发源地。1228年,新任教皇贵钩利九世,也就是方济当年的老友兼方济会保管人乌哥利挪,为方济封圣,并为其修建墓堂奠基。方济遗体于1230年5月25日埋葬于墓堂中,这就是现在意大利亚西西城中的“圣方济圣殿”(Basilica of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在方济死时,方济会的组织规模已经堪比道明会。方济会总会设首领一人,称作“总理事”(Minister General),任期12年。各分会设“区理事”(Provincial Minister)一人,下面再分组,每组修道士中设一位“管事”(Custos)。后世的方济会也拥有不少文人学者,但总体来说,方济会的精神是平民化的,其会士比道明会会士更加强调自甘贫乏。方济本人在世的行事为人也一直为后世称道和推崇,有人说,教会史上很少有人象方济那样配得圣徒的封号。
方济会以后又分为两派,一派坚守简朴生活,是为“严格派”;另一派不太注重生活,而是注重权势,是为“放任派”。两派裂隙越来越深,甚至互为仇雠。到1517年,时任教皇利欧十世(Leo X)正式宣布方济会一分为二,严格派正式称为“严肃派”(Observant),放任派正式称为“住院派”(Conventual),从此两者分道扬镳,各自为政,井河不犯。
在13世纪,罗马教廷所成立的托钵修会中,其实共有四大体系。除了上述的1209年成立的方济会和1215年成立的道明会以外,还有1206年成立的加尔默罗会(Carmelites)和1256年成立的奥斯定会(Augustinians)。在四大修会中,以方济会和道明会最为著名,影响最为盛极一时,在英格兰一地尤其如此。两修会所推崇的修道运动确实加深了一般民众的宗教体验,由于他们给修道士以讲道和赦罪的特权,因而也削弱了地区主教们和神甫们的宗教权势,对巩固教皇权威有百利而无一害,当然也就深得教廷的支持。1274年,天主教第二次里昂会议(Second Council of Lyon)还正式确认这四大托钵修会为正统修会,其他体系的修会皆被禁止。托钵修会既然以过贫乏生活、靠乞食填腹为标榜,所以教廷起初都不允许他们安置任何财产。不过,时过境迁,1545年至1563年间召开的天主教天特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一下子放松了对四大托钵修会在拥有财产方面的限制。此后,除了方济会及其分支以外,教廷允许所有其它托钵修会的成员拥有共同财产。从16世纪算起,盛行300多年的托钵修会所代表和崇尚的“使徒贫乏”精神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了。

➕➕➕➕

本节的音频链接:https://youtu.be/G6zqae6Yw4w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