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星期二

【教会史演义】第171节 十字军东征时期新兴的修道改革运动

话说12世纪的欧洲,随着十字军运动的风起潮涌,一般民众的宗教情绪也格外亢奋,许多人刻意地追求出世思想、禁欲主义、以及神秘虔敬的所谓高尚境界。教会中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没能得到解决,比如,用金钱购买圣职的西门主义、放纵情欲和崇拜异邦偶像的尼哥拉主义,仍然在教会中屡禁不绝,这些都让民众有蔑视教会中一般圣职人士的倾向,反而对于那些脱离尘世、静心修心的修道士们大表赞赏,他们认为只有修道士才能真正地代表基督教圣洁的宗教理想。
前面提到过,11世纪时,克吕尼派修道士因高举反对西门主义和尼哥拉主义的旗帜而曾在那个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宗教势力之一,但是到了12世纪,克吕尼派的改革运动却走向其原初目标的反面。世俗地主和富商们把大量的土地捐献给克吕尼派的修道院,让他们得到了远远超过正常使用的不动产业,修道院于是将大片土地出租出去,从中牟取暴利。另外,克吕尼派修道士也把教会的礼仪弄得越来越繁琐,鼓励追求教堂装饰的豪华奢侈,祭台祭器要足金的、挂毯织物要最优的、花窗玻璃要最美的、圣乐需求要最纯的,这些对物质无休止的追求都与克吕尼运动的原旨背道而驰,加之,教会中的卖官鬻爵现象又卷土重来,甚至较前更烈,克吕尼派修道精神于是大打折扣,最终断送了该派修院修会的大好前程,被一般民众无情地鞭挞。这样一来,一些原本属于克吕尼派一系的修道士也耻与本派为伍,很多修道士咬牙跺脚,割袍而去。
1098年,在法国莫莱斯姆(Molesme)修道院中有一位修道士领袖名唤罗伯特(Robert),因他痛感克吕尼派修道生活的世俗化和腐朽化,毅然决然带着21名志同道合的修道士弃院而去。他们在法国东部的第戎(Dijon)以南附近得到了一块名叫熙笃(Cîteaux)的沼泽地带,便决定在这里另起炉灶,要在罗伯特的领导下,打造出一个纪律严明,严守“本尼狄克规条”的新型修道院。罗伯特等人的理想很快变成现实,新修道院的修道士竭力效仿“使徒式的贫乏精神”,克己舍己,坚韧刚毅,视一切物质的东西为可能引起堕落的诱惑,其衣食住行都极为简朴,除了自己耕种、自己搭屋之外,他们每日的生活就是祈祷和读经。他们也极注重团居生活中的弟兄关爱。一种真实奉行修道主义、宁静独处、与世隔绝的修道士会社很快形成,这个会社便是著名的隐修会“熙笃会”(Cistercians)。熙笃会的条规极度苛严,修士之间平时禁止交谈,外人称之为“哑巴会”。因为修道士的着装往往是在黑色法衣里面穿上一件白色会服,故有时又被外人称为“白衣修士”(White Monks)。
面对这个新兴的隐修会社的形成,罗马教廷起初并不赞同,数次命令罗伯特回到他原属的莫莱斯姆修道院。出于压力,罗伯特屈服就范,把创办的熙笃会交托给了他的一名助手来管理。这名助手于1109年去世之后,英国人斯蒂芬·哈丁(Stephen Harding)接着当熙笃会的第二任会督。在哈丁的督导之下,仅数年间,熙笃会声誉日隆,蜚声欧洲大陆。1112年,熙笃会迎来了一位至关重要的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日后对该会的异军突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人非他,就是那位我们在前面略略提到过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促成者、圣殿骑士团的资助者、号称“中世纪圣徒领袖之一”的伯纳德是也。
伯纳德于1090年出生在法国第戎附近的一个法兰西贵族家庭。长大后,他深受教皇贵钩利八世和克吕尼派修道革新运动的影响,接受过文法学、修辞学与逻辑学的正规“三艺”教育。伯纳德的母亲是一名极其虔诚的妇女,伯纳德从她身上禀承了深沉挚切的宗教情怀。19岁时,母亲去世之后,伯纳德决定弃军从教,决志修道。3年后,年仅22岁的伯纳德带着30位亲友投奔熙笃会,受到了哈丁的热烈欢迎。他在熙笃待了3年,深深敬佩熙笃的教规及其修道主义神髓。1115年,哈丁成立了四所分院,熙笃会的势力扩张一日千里,同年,他任命伯纳德担任克勒窝(Clairvaux)修道院院长,隶属熙笃总会。
伯纳德在修道院院长任上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并立志把身心完全献给上帝,以基督之爱为人生最大动机。刻苦修道,在神秘中默想基督,是为伯纳德生活中最高的灵性喜乐。他不断依靠上帝的大能来锤炼完整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力,因而能以极大的感染力影响所有跟他有接触的人,加之他口才文才都卓越不群,成为当时个人灵修运动的首屈一指的领导人,享有“中世纪神秘主义之父”和“中世纪极其出色的灵修文学作家”之美誉。其卓著声誉也一直为后代圣徒所推崇,很多人视他为“中世纪福音精神的代表”。
法国伊夫林省的Vaux-de-Cernay修道院是建于1118年的熙笃会修道院

由于伯纳德具有长年积累起来的超一流影响力,许多教会的显职都争相邀他去担任,可是伯纳德对这些请求兴趣缺缺,只以担任小小的克勒窝修道院院长为荣。不过,罗马教廷对伯纳德礼遇有加,连红衣主教枢机院的教皇选举之争都要请他出来调解纠纷。为帮助教廷发起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他奔走鼓动,乐此不疲,最终促成战事爆发。但是,对于教廷的任何不检点行为,他却敢于毫不留情地针砭其弊,甚至著书批评教皇的政治野心。
当时,出家修道是一件人人躲避的事情。有人打趣,为了躲避当修道士,当时的人“做母亲的把儿子藏起来、做妻子的把丈夫藏起来、朋友把朋友藏起来”,以免受熙笃会的蛊惑踏进修道院。但是,伯纳德凭借极强的意志和口才,兼人格魅力,竟能引领一位曾享有公爵爵位的人和他的两位兄弟舍弃家财,一同修道。
不过,伯纳德虽然在人格上无懈可击,可是他也有弱点或者没有尽力之处。他虽然反对教皇热衷于世俗权力,但也并没有对整个西方教会的特权阶级把持世俗权柄而持有任何异议。伯纳德强硬固执,也听不进其它不同的神学见解,所以这也让他树敌不少。他曾经极力谴责当时法国的一位著名经院哲学家亚伯拉德(Peter Abelard)和他的学生阿诺得(Arnold of Brescia)的神学观,并通过一次宗教会议便将亚伯拉德等人一并定为异端加以迫害,教皇也随后发出谕令对亚伯拉德及其追随者实施绝罚,革除教籍。
以伯纳德生前的声望,他的一言一行可以左右罗马教廷和法国教会,其强势可谓炙手可热。借着伯纳德的强势,熙笃会的影响力也水涨船高。到了1130年,隶属熙笃会的修道院已增至30所。伯纳德于1153年因极端的苦修而精力耗竭,逝世于克勒窝修道院并被安葬于斯。他死之年,熙笃会拥有的修院已爆增至339所。伯纳德死后,熙笃会仍继续拓展。又过了40多年,到了约1200年,熙笃派修道院达到671所,到15世纪它更是拥有约750所修院,达到该系修院总数的巅峰。就像克吕尼派修道改革运动称雄于11世纪一样,到了12世纪,熙笃派取而代之,成为当时新兴的修道改革运动最重要的领袖。说到底,熙笃派能取得如此成就,伯纳德功不可没。


➕➕➕➕

本节的音频链接:https://youtu.be/oryBoRxB4SA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