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星期一

【教会史演义】第168节 十字军东征(五)

  第三次组成的十字军可谓阵营宏大,武器充备,共有三支主力。第一支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德意志王和意大利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Barbarossa,绰号“红胡子腓特烈”)所统领的德国十字军;第二支是由法国国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所统领的法国十字军;第三支是由英国国王理查一世(Richard I,绰号“狮心理查”)所统领的英国十字军。
1189年5月,腓特烈先带领着一支约为十万人的德军向圣地进军,当中包括两万多名骑兵。德国大军浩浩荡荡,一路扫荡,并将当时占领着拜占庭帝国在地中海及黑海的重要港口的鲁姆苏丹国(Sultanate of Rum)洗劫一场。几乎与此同一个时期,被萨拉丁释放出来在推罗避难的原耶路撒冷王居伊纠集了一支部队,试图攻取已落在回教手中的亚克港。8月28日,居伊领兵到达亚克城外,想出其不意地突袭进城,但终因兵少将寡,未果。居伊自忖不是亚克城回教驻军的对手,于是他在亚克城外安营扎寨,静待从欧洲来的十字军援军。
再说,腓特烈带着德军继续向中东进发。但在1190年6月10日,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在基利家(Cilicia)地区的萨列法河畔(Saleph,现土耳其境内的格克苏河),腓特烈认为德军行军速度太慢,要尽快到达圣地,游过此河要比翻山越岭更节省时间,所以他要求士兵们游泳过河,为了证明他的想法可行,腓特烈身先士卒,骑着高马第一个跨入河中,结果,激湍的河水一下子把腓特烈连人带马卷走,当士兵们把腓特烈从河水捞起时,腓特烈已经一命呜呼。主帅溺毙,德军顿失主脑,无心作战,只留下五千人继续远征之外,大部分军队调回德国。
不过,1190年7月,英法两军已分道南下。9月,先后抵达西西里岛,他们准备雇用意大利的船舰把大军运送到圣地。由于运输的困难,理查和腓力决定在此过冬。不久,英法两王因利益之争而产生矛盾,但仍在1191年6月8日抵达圣地的亚克城外,理查将英法德三军联合起来,再加上原耶路撒冷王居伊的人马,将亚克城围住。7月12日,在理查的监督之下,十字军战胜回教军队,攻克亚克城。9月7日,萨拉丁已率先从位于雅法(Jaffa)以北约50公里的阿索夫(Arsuf)攻击理查的部队,此役史称“阿索夫之战”。这时的理查并没有急躁地主动应战,而是冷静地等到一支医院骑士团援军到达,然后两军联手从回军的两翼同时发起反攻,斩杀回教军无数,回教军渐渐不支,理查便趁势击败了萨拉丁,进而攻克了雅法城。
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古斯塔夫·多雷的作品《阿索夫之战中狮心理查与萨拉丁对决》

此后,为了瓜分战利品的多少,英法两王之间积怨更深,此时正值法国国内产生政治纠纷,腓力也身体不佳,他急忙率军返回欧洲,只留下理查领导的英军和少量德军与萨拉丁的回教军队作战。理查的确颇有军事才干,他领军几度重创回教军队,进军圣城耶路撒冷似乎已胜利在望。但萨拉丁不是吃素的,他采取焦土政策,摧毁通往圣城道路边的所有食物和水源,理查的军队虽曾两度进逼耶路撒冷,但恐军需不济,不敢冒进。这时,有消息从欧洲传来,说是因法王腓力对理查怀恨在心,正跟理查的弟弟约翰秘密地勾结,企图帮约翰谋夺英国王位,理查不敢在东方多事停留,赶忙与萨拉丁议和谈判。
1192年9月,理查和萨拉丁签订了三年停战条约。圣城耶路撒冷将维持在回教控制之下,萨拉丁也允许非武装的基督教朝圣者和商旅可以来访圣城。10月9日,理查离开中东返回英国。持续三年多的第三次东征结束。第三次东征虽然从回教手中夺回了亚克和雅法两座重镇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重要领土,但并没有达到从回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的最初目的,可谓功亏一篑。主要原因是,参加此次东征的英法德列强明争暗斗,各怀鬼胎,对抢占利益的经济动机远远超过收复圣城的宗教动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东征只能草草结束。
理查和萨拉丁的停战条约是双方在都不能速胜对方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暂时妥协。基督教和回教两方面都不满意此次战争的结果。在中东的回教世界中,回教人士对萨拉丁感到不满,因为他未能抵挡住理查的军事进攻,从而未能将基督徒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撵出去。在西欧的基督教世界中,西欧列强和罗马教廷属下的拉丁教会对理查非常不满意,因为理查在对萨拉丁取得了一连串的军事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完全可以乘胜追击,却因私意而置夺回圣城的大计于不顾,擅自撤军回欧,从而丧失了夺回圣城的天赐良机。西欧教界俗界的这种不满情绪,足以促成“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果然,六年之后的1198年,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登上教皇宝座,他立刻号召进行第四次东征。
英诺森三世有雄心大略,其人天赋高超,精通辩论,擅长外交,他以贵钩利七世为榜样,誓将教廷权威发挥到极致,不仅要在西欧把教廷打造成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也要把已经分裂出去的东方希腊教会置于罗马教皇的统一大纛之下。他决心把教皇国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世俗君主不仅不能随便使用其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来逼迫要挟罗马教廷,而且罗马教廷可以轻易让世俗君主就范,可以随意废立世俗君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舆论造势上,英诺森三世翻出《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作为教皇政权的法理依据;在实际行动上,发起新一轮的十字军东征,正好让教皇得以全基督教世界圣战的“真正最高领袖”自居。所以,英诺森三世鼓动的第四次东征,既有宗教目的,更有政治目的。
然而,西欧列强起初并未响应英诺森三世。德国人反感教廷的权威,英法则为争夺领地而处于战争状态。不过,到了1200年,一支以法国人为主的十字军总算组织起来,第四次东征已箭在弦上。

➕➕➕➕

本节的音频链接:https://youtu.be/o1svKALcIJI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