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3日星期三

【教会史演义】第139节 圣餐化质说之争

因为法兰克帝国的统治者对奥古斯丁所建立的神学体系尤其推崇,所以,奥氏神学基本上就是正统基督教义的代名词,于是有大多神学家都非常热衷于奥氏神学的研究。况且,学术复兴的浪潮尚未退却,皇帝也无意限制神学界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如此相对宽松的局面却引发了两次教理之争。
第一次教理之争,称为“圣餐礼之争”,也就是对“在圣餐中基督如何临到”这个问题,神学家们持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约831年,法国科尔比(Corbie)修道院老资格的修士拉德伯图(Paschasius Radbertus)写了一篇关于圣餐礼仪的论文《论主的身体及血》(De Corpore et Sanguine Domini),他的本意是要把圣餐礼的属灵意义加以阐述,写成小册,用以指导他管理之下的年轻修道士们。拉德伯图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一个主张,他认为,一方面,根据奥古斯丁的思想,领受圣餐的人一定要有信心,才能真正得着基督的体和血;另一方面,圣餐是一种永生的食物,是一种神迹,是基督的真实的历史性的身体,在圣餐礼进行时,圣餐所用的无酵饼和葡萄酒变化成了(transformed into)基督的真实的身体和血。这显然是在套用希腊神学思想来强解行圣餐礼的意义。
拉德伯图言之凿凿地讲,根据福音书的记载,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告诉门徒,饼和酒就是他的身体和血;那么,神既然是真理本身,他的言行必然是明确真实的,所以,这些经文必须按照字面来理解才对;由此推断,圣餐礼上的饼和酒必然发生变化成了基督的身体和宝血,这样信徒们领受到的才可能是真实的活泼永生的生命,这才是真实的救赎;既然神创造万物,他让饼与酒变化成基督的体与血,这是完全可能的。这种说法,到了12世纪时,命之为“圣餐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简单言之,拉德伯图的化质说的意思,就是在圣餐礼时司祭人的祝圣宣告词句之后,圣餐所用的饼和酒就变成了基督的真实身体和血。这种说法立刻引起不少神学家的质疑,可一时之间也无人立即起而反驳,美因茨大主教毛如斯曾试图做过一些简要的答复,随后却引发了一场圣餐礼之争。
到了844年,拉德伯图成了科尔比修道院院长,他把他的《主身与血》修扩成书,献给法兰克皇帝秃头查理。秃头查理也算半个神学家,他看了拉德伯图的圣餐礼教理,对其中一些说法也大摇其头,但其本人神学功底也确实不够,无法反驳。于是,秃头查理指派另一位神学家拉特兰努(Ratramnus)迎战拉德伯图。有趣的是,拉特兰努也担任过科尔比修道院院长,很可能是拉德伯图的前任或后任。虽是同院同门同聊,但他们对于圣餐礼的观点却迥然而异,秃头查理用拉特兰努来反击拉德伯图,说明他的政治手腕确是高超。
拉特兰努不负秃头查理的期望,很快地针锋相对也写了一本书,书名也叫《论主的身体及血》。书中对拉德伯图的化质说大加鞭挞,拒绝圣餐中饼和酒实际变化成体与血的观念,他认为,就饼酒的物质性来说,“它们在祝圣之后与之前仍是一样”,只是从“权能”这层意义上来说,饼与酒成了基督的体与血,成为纪念基督肉体和血的“神秘象征”;圣餐中的血与肉跟十字架上的血与肉并不相同,圣餐中基督的身体不等于就是马利亚所生的那个道成肉身的身体;而且,圣餐礼中神的赐福是眼不能亲见的,必须从信心而得到。
    拉特兰努的反驳既是神学任务也是政治任务,起先当然得到了秃头查理的赏识。不过,在神学界,两本表达了不同的圣餐礼教理的同名书籍都有各自的支持者,争论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但到了11世纪中叶,拉德伯图的观点最终却在天主教会中获胜,拉德伯图本人也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在天主教会中受到尊敬。拉特兰努的书则被下令销毁,到16世纪,又被天主教会列为禁书,但却受到宗教改革派人士的欢迎,直到20世纪之初年,才被解禁。不过,拉德伯图的化质说,就是基督的体和血在圣餐中的真实物理存在,这个观点今天仍然是天主教信仰的主导理念,所以,天主教会一直相信饼和酒在神甫祝圣时,就会化成基督的体与血。但是,后来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对于领圣餐教理的理解和接受与天主教会完全不同。我们以后在介绍新教教会时还会介绍新教各派对“圣餐礼”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在此我们就暂提不表。
天主教相信饼和酒在神父祝圣时化成基督的体与血,但新教并不认同,甚至新教各宗派之间对于领圣餐的教理也莫衷一是


➕➕➕➕
欢迎关注和订阅我的Youtube频道以便收听。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fFLtqiKsnCa96vwTIdijBGfaZICcBhQ
本节的音频链接是:https://youtu.be/Ve6rRwoAYUU
本节的博客链接是:https://usstamps.blogspot.com/2022/11/139.html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