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星期二

【教会史演义】第127节 八世纪的法兰克王国

再说在结束了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之后,伊琳娜跟罗马教会的关系有所改观,在国内她也巩固了自己的共治皇帝的地位。
在对外形势方面,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已于750年改朝换代,由阿拔斯王朝(Abbasid)取代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在稳固国政之后便又恢复了跟拜占庭帝国的交战,并屡败拜占庭军队。伊琳娜只能两次跟阿拉伯人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赔金的方式换取东面边境的和平。
对于西方强权的法兰克人,伊琳娜采取了和亲政策,早在781年伊琳娜垂帘听政之初,她就帮儿子君士坦丁六世作主订聘法兰克公主为皇后,可是在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的同一年,她又出尔反尔,取消了婚约。此举让已经16岁的君士坦丁六世极为愤怒,也大大得罪了法兰克国王。三年之后,君士坦丁六世已经成年,他要求伊琳娜归政,但伊琳娜不肯放权,母子两人从此更是视对方为仇雠。
797年,伊琳娜的支持者发动宫廷政变,君士坦丁六世落荒而逃,在逃到博斯普鲁斯海峡时,他的随护人员又背叛了他,将他擒住押回君士坦丁堡。心如蛇蝎的伊琳娜下令剜去亲生儿子的双眼,打入地牢,数日之后,君士坦丁六世因眼伤溃烂而死。这样一来,伊琳娜这位共治皇帝终于心满意足地当上了独裁皇帝。伊琳娜是拜占庭帝国和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使用阳性“男皇帝”称号的女皇。因她的出身是希腊雅典的贵族,所以史家称她为“雅典的伊琳娜”。
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一般罗马人都认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拜占庭皇帝自然就是全体罗马人的皇帝。不过,罗马方面并不承认伊琳娜是拜占庭的皇帝,更不能承认一个女人来当所有罗马人的皇帝。
五年之后,伊琳娜的政敌发动了又一场宫廷政变,擅权残暴的女皇被废黜流放至爱琴海中的一个小岛,被迫靠纺纱维持度日,不久便死去。不过,这位女皇生前竭力恢复圣像崇拜,对修道院实施了诸项保护政策,帝国修道院的修道士们在她死后,把她置于东方教会的圣人行列,所以今日的东正教仍尊称她为“圣伊琳娜”。
心如蛇蝎的伊琳娜下令剜去亲生儿子的双眼

却说从利欧三世发起“破除圣像运动”,到伊琳娜执政时的“恢复圣像崇拜”,拜占庭帝国东方教会中的“图像之争”持续七十多年,“图像之争”期间,罗马及罗马教会已经成功地摆脱了拜占庭帝国的政权统治。从772年开始,罗马大主教所发出的公文中已经公开不承认拜占庭帝国的宗主权。这种“独立运动”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拜占庭帝国自身的腐朽衰败这一原因之外,另一主要原因是罗马教会与称霸西方的法兰克王国间缔结了互利互惠的战略联盟和宗教联盟。
要讲清这一层原因,我们有必要对法兰克王国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前面讲过,五世纪末,法兰克人的伟大国王克洛维统一法兰克各族,建立了墨洛温王朝,并带领法兰克人放弃亚流派基督教信仰而归正大公教会信仰之后,由法兰克人所建立的教会自然地与罗马教会正式建立了关系,法兰克教会主教自然也就接受了罗马大主教的权威。法兰克王国的兴起与基督教运动的成功,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但在法兰克王国中,自建国伊始,教会与国家政权就混为一体,可以说是政教不分。克洛维本人明确自己拥有任命各教会主教的权利,并将之写入其教会法典,他的国政是通过两条渠道来实施展开的,一个是世俗的伯爵,另一个就是教会中的主教。
到了克洛维的子孙统治法兰克王国之后,法兰克教会内部已经日渐腐化,主教也好,修道院主持也好,都由国王亲自任命,国王俨然是法兰克教会的大主教。许多教会的地产财富也为王国政府没收,归为国家保管和使用。法兰克人虽然尊敬罗马方面,也承认罗马大主教是西方教会之首,但实际上,罗马大主教根本无法在法兰克人中间施展其权威,就连身手不凡的大贵钩利对法兰克教会的控制也只是昙花一现。
克洛维死后的墨洛温王朝很快就走了下坡路。封建混战,苛捐杂税,瘟疫不断,法兰克王国的土地大量集中于国王之手,国王设立世袭“采邑制”,把土地当作奖赏分赠给他的廷臣﹑将军﹑主教和修道院主持,使后者成了除国王之外的最大最早的土地拥有者和封建主。六世纪下半叶,更有大批农民破产,失去土地和自由,沦为封建主的隶农,甚至于奴隶。
封建主的独立性随之增强,国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大权旁落于宫廷大总管之手。这些宫廷大总管就是所谓的“宫相”(Mayor of the Palace)。朝中宫相的主要责任是掌管宫廷政务以及辅佐君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宫相一职也被允许父子世袭,这样宫相们很容易地就能独揽朝政。果然,到了墨洛温王朝末期,国王无事可做,无朝可上,成了所谓的“无为王”(do-nothing king)或“懒王”(lazy king),被宫相们用作了傀儡。
623年,一位来自比利时兰登地区(Landen)的名叫丕平(Pepin)的人当了宫相。丕平一生经营有方,在朝政上长袖善舞,为整个家族日后的上升铺平了道路。687年,丕平的外孙丕平二世(Pepin II)接任宫相,乘势夺得大权,并自称“法兰克人的公爵”,这时的墨洛温王朝虽然名义尚在,但实权已掌控在丕平二世之手。715年,丕平二世的私生子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接手宫相之职,完全攫取了墨洛温王朝的王权。那时一般法兰克百姓只知有宫相,不知有国王。
这位查理马特乃是当时法兰克王国的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了消除内忧外患,保证充实国家兵源,着手进行了采邑制度的改革,废除原先的无条件的世袭土地分封,实行凭战功和服役得以采邑的制度,只要在前线作战有功的和镇守边疆的军事贵族,他们若肯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承担对王室的各项义务,采邑土地可以供其终身享用,但不得世袭不得转让。采邑制度的改革的结果,让查理马特改变了原先的步兵制度,建立起一支效忠于他的骑兵部队。借着这支骑兵,查理马特数次平定国内贵族的叛乱。
732年,倭马亚王朝的阿拉伯军队扩张至现代法国的普瓦捷(Poitiers)附近,眼看回教势力即将侵略并占领欧洲西部,查理马特亲自上阵,率领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迎战阿拉伯人,最终将阿拉伯军主帅击毙而大获全胜。普瓦捷之役成功地将回教势力阻止于西欧之外,后代历史学家把这次战役刻画成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争斗的决定性转折点,吹捧查理马特为“铁锤查理”(Charles the Hammer),说他为保存基督教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19世纪法国画家Charles de Steuben的作品,反映的是:732年,普瓦捷之役是法兰克人跟阿拉伯人之战,查理马特大败阿拉伯军队,成功阻止了回教向西欧的扩张。画中骑马者即为查理马特

总体上来说,丕平二世和查理马特对教会采取的是利用政策,就是利用教会的触角和势力为其开疆拓土服务,他们对法兰克教会本身漠不关心,也很少积极参与教会内事务,当然对教会事务也不设立任何障碍。
不过,在丕平二世和查理马特当权时期,有一场伟大的宣教和改良教会的运动在法兰克王国兴起了,其结果是﹕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德国的西部大部分归信了基督教,法兰克教会得以改良,还得以与罗马教会发生更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法兰克王国和罗马教会两者的前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
欢迎关注和订阅我的Youtube频道以便收听。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fFLtqiKsnCa96vwTIdijBGfaZICcBhQ
本节的音频链接是:https://youtu.be/IIN40DlP01E
本节的博客链接是:https://usstamps.blogspot.com/2022/11/127.html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