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欧三世的具体计划是﹕他命人假造文件,文件中说明约翰跟大马色城的亲拜占庭反倭马亚的势力勾结在一起,准备联合起来在大马色城举行起义,推翻倭马亚在大马色的统治,重新归顺拜占庭帝国;然后再派间谍将假造文件秘密送往倭马亚王朝境内,假装不经意地丢失了文件,故意让倭马亚王朝的秘密警察发现它们,然后秘密警察一定会汇报给回教帝国的皇帝哈里发,这样,哈里发必然在大怒之下宰了约翰。
利欧三世的计策成功了一半。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希沙姆(Hisham)得到了这些假文件之后,一开始果然信以为真,他命人迅速捉住了约翰。可是,希沙姆念及约翰曾在倭马亚担任过维齐尔,而且其家族在大马色城颇有势力,并没有想处死约翰,而是命人将约翰的右手砍掉,并把砍下来的右手送到大马色,并挂在大马色的城门上,以此惩戒那些有意图反倭马亚的人士。数日之后,希沙姆终于搞清楚他中了利欧三世之计而误伤了约翰,但右手已被砍下,无法挽回。可是,约翰并不以为意,他热切地朝着一幅“圣母”马利亚的画像祷告,不但右手从大马色城门上飞回,而且神奇地重新接回到约翰的右臂上。约翰在感恩之下,再向“圣母”画像敬拜,并将一只银铸之手加画在“圣母”画像之上,表示“圣母”有很多手在保护着尊敬她的信徒。
这则传说听上去就是后人的胡编乱造。不过,从东方教会继承下来的东正教会有不少人却对此深信不疑。在不少东正教的教堂或修道院中就有“三只手圣母”的像,都是约翰那幅画作的翻版,他们以此来纪念约翰对“圣母”的感恩,也以此来感召信徒。所以,看官若有机会去希腊北部马其顿的阿索斯山(Mount Athos)上参观山上的希兰达修道院(Hilandar Monastery),一定会发现这座东正教修道院中有“三只手圣母”金属挂像,挂像的右下方,“圣母”竟然长出了一只“银手”!知道了上面的传说,看官你就会见怪不怪了。
以上这一则纯属趣话逸事,不足为信。但是,这位“大马色的约翰”确实是利欧三世的死对头。约翰在写成《反对诋毁圣像的辩护词》之后,还写了另外二本同样主旨的书,成为“赞成图像派”维护尊奉圣像的经典之作。
利欧三世的计策成功了一半。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希沙姆(Hisham)得到了这些假文件之后,一开始果然信以为真,他命人迅速捉住了约翰。可是,希沙姆念及约翰曾在倭马亚担任过维齐尔,而且其家族在大马色城颇有势力,并没有想处死约翰,而是命人将约翰的右手砍掉,并把砍下来的右手送到大马色,并挂在大马色的城门上,以此惩戒那些有意图反倭马亚的人士。数日之后,希沙姆终于搞清楚他中了利欧三世之计而误伤了约翰,但右手已被砍下,无法挽回。可是,约翰并不以为意,他热切地朝着一幅“圣母”马利亚的画像祷告,不但右手从大马色城门上飞回,而且神奇地重新接回到约翰的右臂上。约翰在感恩之下,再向“圣母”画像敬拜,并将一只银铸之手加画在“圣母”画像之上,表示“圣母”有很多手在保护着尊敬她的信徒。
这则传说听上去就是后人的胡编乱造。不过,从东方教会继承下来的东正教会有不少人却对此深信不疑。在不少东正教的教堂或修道院中就有“三只手圣母”的像,都是约翰那幅画作的翻版,他们以此来纪念约翰对“圣母”的感恩,也以此来感召信徒。所以,看官若有机会去希腊北部马其顿的阿索斯山(Mount Athos)上参观山上的希兰达修道院(Hilandar Monastery),一定会发现这座东正教修道院中有“三只手圣母”金属挂像,挂像的右下方,“圣母”竟然长出了一只“银手”!知道了上面的传说,看官你就会见怪不怪了。
以上这一则纯属趣话逸事,不足为信。但是,这位“大马色的约翰”确实是利欧三世的死对头。约翰在写成《反对诋毁圣像的辩护词》之后,还写了另外二本同样主旨的书,成为“赞成图像派”维护尊奉圣像的经典之作。
“三只手圣母”金属挂像,像的右下方,“圣母”竟然长出了一只“银手”
约翰还写过一部“述而不作”的名著,叫《知识的泉源》(The Fountain of Knowledge),它虽然没有什么创新,但是集当时已有的东方神学体系之大成,摘录前代之精华,编辑得条理清晰,逻辑畅通,这部以希腊语所撰之书后来又有拉丁文译本,传到西方教会之后又影响了后来所谓的“西方经院哲学”。据后世学者们分析,这本书反映了“(约翰的)哲学渊源于亚里斯多德主义,而又深染有新柏拉图主义色彩。对于基督论问题,他取了利恩丢斯立场,把迦克敦信经用区利罗的观点去解释。他看基督之死为向上帝所献的祭,不是偿还与魔鬼的赎价。他看圣餐全然是基督的身体和血,不是由于变质而成,乃是由于圣灵所作成的神妙变化”。当然,上段引述有点不太好懂,但是看官若是复习回顾一下以前我们讲过的在迦克敦信经编定前后所发生的关于基督论的各派争执,应该能对这段评述的内容有大致的理解。
无论怎样,凭着这些著述,约翰得到东西方教会的共同尊重,尤其是东方教会,他们尊约翰为中世纪的“圣师”,他影响到后来东正教会的诸多神学派别。这是旁话。
言归正传。再说利欧三世杀不了约翰,也无别计可施,只是坚持“废除圣像”的既定国策绝不动摇。741年,利欧三世因水肿病发作而死于君士坦丁堡。八年之后,约翰也死于耶路撒冷的圣撒巴修道院。
利欧三世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 V),此人颇有军事政治才干,但是也跟他的老子一样极为专制,甚至更为过之。他禀承父志,继续推高“破坏圣像运动”,在他统治期间,大量的圣像艺术品焚灭,教堂和修院之内的大量圣像雕刻被石灰水清洗毁容。在754年,君士坦丁五世在首都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会上他宣告﹕“这些所谓的圣像和图像,把人的心灵从崇拜崇高的上帝,降为崇拜低下的物质化的受造物,对这种崇拜偶像的做法,各级政府仍然要严追猛打,帝国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废弃图像圣像,消除教会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拜偶像的旧传统。宗教改革符合神心民意,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此次会议中,大马色的约翰被判决逐出教会,虽然这时约翰已死去多年。
会后,东方教会中有大量的“赞成图像派”人士在受到君士坦丁五世的迫害之下逃往罗马向罗马教会求救。时任罗马大主教哈德良一世(Adrian I)也受到威胁,但还是接纳收容逃难投奔西方的信友,并乞援于法兰克国王。他要求法兰克人保护罗马城正在进行的脱离拜占庭帝国的努力,并特别允准法兰克人说:一旦君士坦丁五世发兵罗马城,法兰克人可以不经过罗马教会授权直接出兵抵御拜占庭帝国军队。
好在君士坦丁五世正在着眼于跟阿拉伯人和保加尔人的作战,无暇顾及罗马地区的独立运动。775年,君士坦丁五世在巴尔干地区的一次对保加利亚王国的战役期间驾崩。第二年,其子利欧四世(Leo IV)继位。
利欧四世在其祖父和父亲的“废除圣像”的宗教政策执行期间长大,但是对于“赞成图像派”人士却稍有同情,其原因是﹕他娶的皇后伊琳娜(Irene)是一位“赞成图像派”,并且他亲眼目睹两派争端已经对国家安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硬伤,希望通过协调两派矛盾来和解分歧,化敌为友。利欧四世发出敕令,允许那些在先帝治下受到迫害的“赞成图像派”的修道士返回原岗位,就是回到原先的修道院,并在东方教会中任命了一批“赞成图像派”的圣职人员,甚至把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之职也授给一位“赞成图像派”的同情者,名唤“居比鲁的保罗”(Paul of Cyprus)。这一系列容忍政策,对于两派间的矛盾起了缓和作用。但大体上来说,利欧四世的宗教政策还是更多地倾向于“废除圣像”。
780年,利欧四世在持政仅五年半之后病逝。他和伊琳娜所生之子﹑年仅十岁的君士坦丁六世(Constantine VI)当了皇帝,但由伊琳娜垂帘听政。不久,伊琳娜干脆自任“共治皇帝”。虽然儿子名义上也是皇帝,但伊琳娜成了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伊琳娜独揽大权之后,首先挫败了几起来自他丈夫家族兄弟们的篡位阴谋,成功地逼着他们放弃了世俗爵位和兵权,进入修道院当修士;然后又把发动叛乱的西西里总督赶至非洲。与此同时,伊琳娜开始寻求跟罗马教会及其军事支持者法兰克人发展紧密关系,希望他们承认并支持她做拜占庭帝国“共治皇帝”的地位。但罗马方面和法兰克人对这位女流之辈的反应似乎都很冷淡,他们并不看好伊琳娜的统治地位,甚至心里根本就不承认她是拜占庭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加之,罗马方面也不想再重回拜占庭帝国的怀抱。
无论怎样,凭着这些著述,约翰得到东西方教会的共同尊重,尤其是东方教会,他们尊约翰为中世纪的“圣师”,他影响到后来东正教会的诸多神学派别。这是旁话。
言归正传。再说利欧三世杀不了约翰,也无别计可施,只是坚持“废除圣像”的既定国策绝不动摇。741年,利欧三世因水肿病发作而死于君士坦丁堡。八年之后,约翰也死于耶路撒冷的圣撒巴修道院。
利欧三世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 V),此人颇有军事政治才干,但是也跟他的老子一样极为专制,甚至更为过之。他禀承父志,继续推高“破坏圣像运动”,在他统治期间,大量的圣像艺术品焚灭,教堂和修院之内的大量圣像雕刻被石灰水清洗毁容。在754年,君士坦丁五世在首都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会上他宣告﹕“这些所谓的圣像和图像,把人的心灵从崇拜崇高的上帝,降为崇拜低下的物质化的受造物,对这种崇拜偶像的做法,各级政府仍然要严追猛打,帝国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废弃图像圣像,消除教会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拜偶像的旧传统。宗教改革符合神心民意,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此次会议中,大马色的约翰被判决逐出教会,虽然这时约翰已死去多年。
会后,东方教会中有大量的“赞成图像派”人士在受到君士坦丁五世的迫害之下逃往罗马向罗马教会求救。时任罗马大主教哈德良一世(Adrian I)也受到威胁,但还是接纳收容逃难投奔西方的信友,并乞援于法兰克国王。他要求法兰克人保护罗马城正在进行的脱离拜占庭帝国的努力,并特别允准法兰克人说:一旦君士坦丁五世发兵罗马城,法兰克人可以不经过罗马教会授权直接出兵抵御拜占庭帝国军队。
好在君士坦丁五世正在着眼于跟阿拉伯人和保加尔人的作战,无暇顾及罗马地区的独立运动。775年,君士坦丁五世在巴尔干地区的一次对保加利亚王国的战役期间驾崩。第二年,其子利欧四世(Leo IV)继位。
利欧四世在其祖父和父亲的“废除圣像”的宗教政策执行期间长大,但是对于“赞成图像派”人士却稍有同情,其原因是﹕他娶的皇后伊琳娜(Irene)是一位“赞成图像派”,并且他亲眼目睹两派争端已经对国家安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硬伤,希望通过协调两派矛盾来和解分歧,化敌为友。利欧四世发出敕令,允许那些在先帝治下受到迫害的“赞成图像派”的修道士返回原岗位,就是回到原先的修道院,并在东方教会中任命了一批“赞成图像派”的圣职人员,甚至把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之职也授给一位“赞成图像派”的同情者,名唤“居比鲁的保罗”(Paul of Cyprus)。这一系列容忍政策,对于两派间的矛盾起了缓和作用。但大体上来说,利欧四世的宗教政策还是更多地倾向于“废除圣像”。
780年,利欧四世在持政仅五年半之后病逝。他和伊琳娜所生之子﹑年仅十岁的君士坦丁六世(Constantine VI)当了皇帝,但由伊琳娜垂帘听政。不久,伊琳娜干脆自任“共治皇帝”。虽然儿子名义上也是皇帝,但伊琳娜成了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伊琳娜独揽大权之后,首先挫败了几起来自他丈夫家族兄弟们的篡位阴谋,成功地逼着他们放弃了世俗爵位和兵权,进入修道院当修士;然后又把发动叛乱的西西里总督赶至非洲。与此同时,伊琳娜开始寻求跟罗马教会及其军事支持者法兰克人发展紧密关系,希望他们承认并支持她做拜占庭帝国“共治皇帝”的地位。但罗马方面和法兰克人对这位女流之辈的反应似乎都很冷淡,他们并不看好伊琳娜的统治地位,甚至心里根本就不承认她是拜占庭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加之,罗马方面也不想再重回拜占庭帝国的怀抱。
➕➕➕➕
欢迎关注和订阅我的Youtube频道以便收听。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fFLtqiKsnCa96vwTIdijBGfaZICcBhQ
本节的音频链接是:https://youtu.be/lV0tLMbCo_g
本节的博客链接是:https://usstamps.blogspot.com/2022/11/125.html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欢迎关注和订阅我的Youtube频道以便收听。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fFLtqiKsnCa96vwTIdijBGfaZICcBhQ
本节的音频链接是:https://youtu.be/lV0tLMbCo_g
本节的博客链接是:https://usstamps.blogspot.com/2022/11/125.html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