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星期五

【教会史演义】第102节 五世纪至六世纪教会的一般情势:修道主义

自从四世纪初罗马帝国将基督教解禁之后,到了四世纪末,基督教已被独尊为帝国的唯一国教,然后一直到第五、第六世纪,尽管罗马帝国已是四分五裂、日暮途穷,但基督教会却蓬勃发展、方兴未艾,这并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圣经中预言过许多次:所有的世俗帝国必定衰微,上帝所要成就的事业必定兴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的客观趋势。
可惜的是,在这个将近三个世纪的时段中,东西方教会因权力之争而出现了分裂的端倪。尽管如此,东西方教会都有大神学家代代涌现,籍着圣灵的引导对圣经教导做启发式的阐释,跟各种异端斜道做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大体上确立了一整套的基督教正统信仰和正统神学体系,又经过同时代的大布道家们尽心竭诚、深入浅出地大力宣扬,高深的神学思想已成为明白浅显的道理而渗入一般民众的意识理念之中,在教会生活中开花结果。
此外,关于当时教会及环境的一般情势,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先说一说修道主义的普及和修道院的盛行。
二世纪末时,针对当时流行教会之内的道德败坏现象,一些立志持守高尚生活标准的基督徒大力提倡禁欲主义,以抛弃一切世俗享乐、专心事奉教会的准则来行事为人。尤其是对圣职人员,更是要高标准严要求,为教会普通信众的榜样,如果他们还没有成婚的话,一般在受职之后,也不再结婚了。坚守独身,安贫乐道,远离尘世,默想退修,成为当时基督徒所倾羡的理想生活。在实践中,这群人渐渐走上了修道主义的道路。
三世纪中叶,埃及隐士安东尼首创独居式修道方式,另一位埃及退役军人帕柯缪提倡群居式修道方式,这两个人将修道主义推向新高峰。自他们的影响,尤其帕柯缪的群居式修道的启发,许多男女修道院便在罗马帝国各处拔地而起,修道主义蔚然成风。
在东方教会,禁欲主义跟修道主义相结合,并经过卡帕多细亚三杰之一的该撒利亚的巴西流之热心提倡和实践,奉行两种主义的修道院盛况空前、大行其道。巴西流还亲自为修道院制定了修道生活规条,后称“巴西流规条”,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不再重复。
至于西方教会中,声誉隆盛的亚历山大的亚他那修是埃及修道士们的好友,他对修道主义极为推崇,并首先将修道主义的理念输入教会。虽然反对修道主义者大有人在,可是经过耶柔米、安波罗修、奥古斯丁等大师级人物的鼓吹和以身作则,到四世纪末,禁欲式修道主义也开始勃然兴起。这个时期的西方教会修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高卢地区的都尔主教马丁(Martin of Tours)。
马丁约于316年生于撒法利亚(Savaria),就是今天匈牙利国的松博特海伊(Szombathely),其父是罗马骑兵团的高级将领,驻防于意大利北部地区,马丁因此在那里的兵营中度过他的童年岁月。15岁时,马丁沿袭父亲的军人传统应征入伍,随罗马军团布防到高卢。相传数年之后的一个严冬,马丁在高卢的街面上遇上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见此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顿时心生怜悯,就将自身的军袍割下来一半赠送给乞丐御寒。当晚,马丁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见了耶稣,而梦中的耶稣身上穿着的正是他白天送给乞丐遮寒的那半件袍子。第二天,马丁受到梦境的激励,跑到当地教会受洗归入基督,随后不久又向上司申请退役。这就是所谓的马丁“割袍赠丐,弃军从教”的故事。是真是假,无可稽考,也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受洗之后的马丁立志要成为一名修道士。
马丁后来到了高卢中部地区的普瓦捷(Poitiers),跟随普瓦捷的主教希纳略(Hilary of Poitiers)学习。但当时,希纳略因反对罗马帝国统治者支持的亚流派而被流放至意大利。马丁跟随希纳略回到了童居时的地方,并在此过了几年独居隐修生活,直到希纳略平反回归,马丁又跟随希纳略返回普瓦捷。362年,马丁总结了他在意大利的修道生活之后,便在普瓦捷建立了当地的第一个隐修院,开高卢地区修道院生活的先河。
371年,都尔主教一职产生空缺。马丁因是高卢隐修院的领导者而声名远播,都尔市民请求马丁担任其主教,并派人专程请他出山。可是,马丁不愿意担任此职,都尔的民意代表来请他时,他便在附近的鹅舍中躲了起来,可是几只不识趣的鹅却在他躲避时叫唤起来,民意代表循着鹅叫终于找到了马丁,马丁不得已只能答应就任都尔主教。直到今日,欧洲地区还有所谓的圣马丁节,过节时,鹅被端上桌面,成为节庆时的代表性应景食物,也就是所谓的马丁鹅(Martinsgans)。这是趣话。
再说马丁担任主教后依然居住在都尔附近的隐修院中,并未改变他原先的苦修生活,同时他也领导都尔教会,积极进行传教工作,直到397年去世。此人生前声望极隆,曾经三度被罗马皇帝召入宫中讲道。

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时期的首席宫廷画家安东尼·范戴克作品《圣马丁割袍赠丐》

除了马丁之外,同一时期,修道主义在西方的代表人物还有意大利维尔瑟力主教优西比乌(Eusebius of Vercelli),此人在其辖区内首倡圣职人员必须过修道生活的制度。修道人士原来以普通的平信徒为主,经优西比乌发布此例先条之后,修道运动开始有了圣职人员的特色。
到五世纪末六世纪初,修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开始引起西方各修院的重视。
跟东方的“巴西流规条”式的修道制度有所不同,西方的修道院往往遵守“本尼狄克规条”,这是由一位名叫努西亚的本尼狄克(Benedict of Nursia)者所创立的。
本尼狄克生于480年,是意大利贵族后代。他青年时赴罗马城读书,眼见罗马人的淫荡生活而不愿为伍,于是跑到罗马城以东的索比亚科(Subiaco)一带的山区,在一个山洞中潜修。本尼狄克的隐修很快被人知晓,很多人跑到山区询访他,并要拜他为师。
当时有一家隐修院,院长去世后,其职无人替补。众修士遂来延请盛名一时的本尼狄克就任。本氏应邀前去主理院务。不久,本氏发现该院许多院规莫名无理,想修改院规,结果因此跟修院中那些拘泥不化的修士们产生极大冲突,最后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致于原先恳请本氏来主持院务的修士们起了谋害之意。据传,一些修士曾手持毒酒请本氏祝福,当本氏抬手在酒杯上划十字时,酒杯竟砰然粉碎。本氏于是离开了那家修院,回到索比亚科的洞窟中。许多矢志隐修者前来求教,本氏将他们一一收留,把这些门徒分成小型的灵修团体。前来求教的人数越来越多,本尼狄克于是陆陆续续地在索比亚科山区建立了12座隐修院。
529年,本尼狄克来到在罗马与那不勒斯两城市之间的一处叫卡西诺(Monte Cassino)的山上,带人摧毁山上原先竖立着的异神庙,在其基址上建立了一座大型修道院,并将此院变成本尼狄克派修道院的总部。542年,蛮族东哥特王妥铁拉(Totila)久闻本氏大名,亲自上卡西诺山拜谒本尼狄克,向本氏求道。本尼狄克于547年在该院终其天年。
在晚年岁月,本尼狄克积其一辈子的修道院管理经验,为该派修道院编立了规条,此即“本尼狄克规条”。后世也称本尼狄克修道院组织为“本尼狄克派修会”,或译为“本笃修会”。
在本尼狄克看来,修道院乃是“长久自立自养的基督精兵的驻防要塞,为首的乃是院长,虽说在重大问题上院长必须征求众弟兄的意见以决行止,在小事情上也得与年长的修道士商酌办理,可是院长的命令是全院上下都要绝对服从的。凡要作修道士的人必先受一年修道院生活的训练,但一经立誓作了修道士,便终身不能反悔。”
“本尼狄克规条”采稳健中庸之道,着重敬拜工作和研读圣经,一改当时其它修会的会规中那些过分严厉之风,反对形式上的过分苦修,反对要求修士过分的体力劳动。这些条规兼顾了敬虔的追求和人性的软弱,由之而奠定了西方隐修生活的模式,为后世西欧诸国的修道院所遵行,本尼狄克本人也享有“西方隐修院之祖”的美誉。
十五世纪画家Spinello Aretino的作品,讲的是蛮族东哥特王妥铁拉上卡西诺山拜谒本尼狄克

当然,除本尼狄克派修道主义以外,还有从五世纪以来在不列颠地区的爱尔兰、苏格兰、英格兰地区所盛行的凯尔特人的“神秘式”修道院。它们采取家族制,院长由家族世袭。该派讲究热忱宣道、不重纪律的奋兴、严苛苦修,也致力于研究基督教的学术和艺术并取得不小的成就,该派修道院曾创办了不少名闻遐迩的高质量学校。
当时凯尔特人的教会组织跟欧洲大陆的教会组织很不一样,他们教会的基础是修道院。修道院的权力很大,一个教区修道院长的地位甚至比该教区的主教还要高。
不过,欧洲大陆的教会在形式上和组织结构上渐占主导地位,受此影响,位于不列颠的凯尔特人修道院最终还是顺从了“本尼狄克规条”。

➕➕➕➕
欢迎关注和订阅我的Youtube频道以便收听。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fFLtqiKsnCa96vwTIdijBGfaZICcBhQ
本节的音频链接是:https://youtu.be/Gj6EvHZ13fA
本节的博客链接是:https://usstamps.blogspot.com/2022/10/102.html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分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