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明自己无意追逐文学或政治上的功名利禄,金斯伯格选择以笔名阿哈德·哈姆(Ahad Ha'am)发表这篇振聋发聩的文章。这个笔名意为“人群中的一员”(One of the people),取自《创世记》(26:10)中的经文,寄托了他谦逊自处的初衷。在他眼中,他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无意标新立异。然而,命运弄人,这个笔名不仅成为他的新标签,更使他名噪一时,声名远扬。
如果平斯克能够正视当时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现实,或许他也不会对此漠然置之。然而,阿哈德·哈姆却以一针见血的洞察力,将平斯克的诸多盟友从自满的迷雾中唤醒。1891年平斯克去世后,“锡安之爱”这个组织元气大伤,再也未能重振雄风。然而,犹太复国主义却并未就此沉沦,反而在风雨飘摇中迎来了新生。阿哈德·哈姆挺身而出,成为新的领军人物,他胸怀大志,带来了更多深邃的思想。
1891年的冬春之际,“锡安之爱”派遣阿哈德·哈姆前往巴勒斯坦,实地探查“第一次阿利亚”的真实情况。他此行得出的结论虽在意料之中,却令人扼腕叹息。他将所见所感凝结成一篇引起争议的文章《来自以色列土地的真相》(Truth from Eretz Israel),再度掀起轩然大波。他说,他考查离开之时心如刀绞,他深爱这片土地,甚至愿意最终选择在那里永久定居。然而,现实情况是,巴勒斯坦犹太社区“伊舒夫”(Yishuv)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难以为继。失业问题如野草般蔓延,大多数因“阿利亚”(Aliyah)运动归来的移民(Olim)只能仰赖“锡安之爱”或其他援助组织的捐款苟延残喘。当地的少量工业多集中在酿酒业,却过度依赖外国资本,根基不稳。但最令他失望的,莫过于自己同胞对当地阿拉伯人的轻蔑态度。
阿哈德·哈姆写道:“在海外,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阿拉伯人是些头脑简单的沙漠野人,仿佛如驴子一般,对周遭的变化视而不见、懵懂无知。然而,这种看法大谬不然。阿拉伯人与所有闪族后裔一样,天资聪颖,心思缜密,甚至颇为精明狡黠。在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城市中,阿拉伯商人随处可见,他们深谙如何巧妙利用市场规则,从公众身上谋利。他们与交易对象的交涉往往滴水不漏,甚至带有些许隐秘的算计,这一点与欧洲的商人并无二致。特别是城市里的阿拉伯人,对我们在以色列的举动和意图洞若观火,却选择沉默以对,佯装一无所知——原因很简单,他们目前并不认为我们的活动足以威胁到他们的未来。因此,他们转而采取实用策略,试图从我们这些新来者身上尽可能多地榨取利益,而且希望这种状态能维持越久越好。不过,在他们内心深处,却对我们暗自嗤笑。
对于生活在乡村的农民而言,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乐见我们在他们中间建立新的希伯来殖民地,因为这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劳动报酬。经验证明,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至于那些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也对我们的到来感到满意——我们为那些布满石块和沙砾的土地支付了高得超出他们想象的价格。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和谐并非牢不可破。如果有一天,我们在以色列土地上的发展壮大到了侵占当地居民利益的地步,他们绝不会轻易拱手让出自己的土地。届时,隐藏在平静之下的矛盾恐怕将浮出水面。”
对于归回的犹太人,阿哈德·哈姆写道:“他们在流放之地曾饱受奴役之苦,如今却骤然获得无限的自由。这种狂放不羁的自由,或许只有在土耳其这样的地方才能觅得踪影。然而,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却在他们心中点燃了专制的火苗,正如俗话所说,‘奴隶翻身做国王’,往往会恣意妄为。果不其然,他们对阿拉伯人展现出敌意与残忍,毫无缘由地侵犯他们的权益,甚至以暴力相向,肆意殴打,事后还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行径。更令人痛心的是,竟无人挺身而出,制止这股既危险又卑劣的冲动。
诚然,我们的同胞常说,阿拉伯人只敬重那些展现力量与勇气的人,这话不无道理。然而,这一原则仅在阿拉伯人认为对手行事公正时才适用。若他们有理由认定对手的行为充满压迫与不公,情况便截然不同——敬意将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更深的抵触与反抗。”
阿哈德·哈姆提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解决之道:逐步引导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同时将这片土地打造为犹太文化的中心。与此同时,他认为犹太复国主义肩负着一项更深远的使命:在流亡之地激发犹太民族生活的复兴,唤醒民族意识与活力。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犹太人才能够积蓄足够的力量,最终承担起建立民族国家的重任。
然而,这一主张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议和严厉批评。一些人指责他的文章以偏概全,片面解读了犹太民族的奋斗历程;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文字诽谤了犹太定居者的形象,无论是对整体定居者群体,还是具体到巴勒斯坦的开拓者,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尽管如此,阿哈德·哈姆对来自“锡安之爱”组织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犀利批评,却也让他在运动内部的地位更加鲜明,他不仅是一位直言不讳的批评者,更被视为一面道德标尺,指引着人们反思方向与原则。他的观点让那些领导人无法回避,不得不正视他的批评,并在随后的十年中认真反思自己的立场和行动。
阿哈德·哈姆在其论著及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批评中所阐述的思想,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了如今被称为“文化犹太复国主义”(Cultural Zionism)的理念。这一意识形态致力于推动整个犹太侨民的文化与语言复兴,强调巴勒斯坦作为一个文化和精神中心的角色,但并不强制要求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他的核心观点在于,犹太民族的复兴不应仅仅聚焦于个别犹太人的生存困境,而是应将目光投向犹太教作为一种集体身份所面临的深层挑战。换言之,文化犹太复国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文化觉醒与传承,而非单纯依赖地理上的国家建构。这种理念以其深远的视野和包容性,为犹太民族的未来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与其出版作品在思想界掀起的广泛影响和传播力相比,阿舍·金斯伯格(即阿哈德·哈姆)的政治影响力显得较为有限。他始终希望以中立观察者的身份示人,不愿过多卷入政治漩涡,因此常常选择置身于具体政治事件之外。尽管他在众多会议上发表演讲,为知名领导人提供建议,但每当有机会肩负领导职责或直接承担责任时,他总是巧妙回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与政治绝缘。他最早的政治行动发生在1889年,当时他创立了秘密政治组织“摩西之子”(Bnei Moshe)并担任领导角色。随后,从1891年至1895年,他与“摩西之子”的多位成员共同加入敖德萨委员会,积极推动犹太人向以色列移民,这一举动彰显了他对民族事业的热忱。
如果平斯克能够正视当时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现实,或许他也不会对此漠然置之。然而,阿哈德·哈姆却以一针见血的洞察力,将平斯克的诸多盟友从自满的迷雾中唤醒。1891年平斯克去世后,“锡安之爱”这个组织元气大伤,再也未能重振雄风。然而,犹太复国主义却并未就此沉沦,反而在风雨飘摇中迎来了新生。阿哈德·哈姆挺身而出,成为新的领军人物,他胸怀大志,带来了更多深邃的思想。
1891年的冬春之际,“锡安之爱”派遣阿哈德·哈姆前往巴勒斯坦,实地探查“第一次阿利亚”的真实情况。他此行得出的结论虽在意料之中,却令人扼腕叹息。他将所见所感凝结成一篇引起争议的文章《来自以色列土地的真相》(Truth from Eretz Israel),再度掀起轩然大波。他说,他考查离开之时心如刀绞,他深爱这片土地,甚至愿意最终选择在那里永久定居。然而,现实情况是,巴勒斯坦犹太社区“伊舒夫”(Yishuv)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难以为继。失业问题如野草般蔓延,大多数因“阿利亚”(Aliyah)运动归来的移民(Olim)只能仰赖“锡安之爱”或其他援助组织的捐款苟延残喘。当地的少量工业多集中在酿酒业,却过度依赖外国资本,根基不稳。但最令他失望的,莫过于自己同胞对当地阿拉伯人的轻蔑态度。
阿哈德·哈姆写道:“在海外,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阿拉伯人是些头脑简单的沙漠野人,仿佛如驴子一般,对周遭的变化视而不见、懵懂无知。然而,这种看法大谬不然。阿拉伯人与所有闪族后裔一样,天资聪颖,心思缜密,甚至颇为精明狡黠。在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城市中,阿拉伯商人随处可见,他们深谙如何巧妙利用市场规则,从公众身上谋利。他们与交易对象的交涉往往滴水不漏,甚至带有些许隐秘的算计,这一点与欧洲的商人并无二致。特别是城市里的阿拉伯人,对我们在以色列的举动和意图洞若观火,却选择沉默以对,佯装一无所知——原因很简单,他们目前并不认为我们的活动足以威胁到他们的未来。因此,他们转而采取实用策略,试图从我们这些新来者身上尽可能多地榨取利益,而且希望这种状态能维持越久越好。不过,在他们内心深处,却对我们暗自嗤笑。
对于生活在乡村的农民而言,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乐见我们在他们中间建立新的希伯来殖民地,因为这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劳动报酬。经验证明,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至于那些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也对我们的到来感到满意——我们为那些布满石块和沙砾的土地支付了高得超出他们想象的价格。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和谐并非牢不可破。如果有一天,我们在以色列土地上的发展壮大到了侵占当地居民利益的地步,他们绝不会轻易拱手让出自己的土地。届时,隐藏在平静之下的矛盾恐怕将浮出水面。”
对于归回的犹太人,阿哈德·哈姆写道:“他们在流放之地曾饱受奴役之苦,如今却骤然获得无限的自由。这种狂放不羁的自由,或许只有在土耳其这样的地方才能觅得踪影。然而,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却在他们心中点燃了专制的火苗,正如俗话所说,‘奴隶翻身做国王’,往往会恣意妄为。果不其然,他们对阿拉伯人展现出敌意与残忍,毫无缘由地侵犯他们的权益,甚至以暴力相向,肆意殴打,事后还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行径。更令人痛心的是,竟无人挺身而出,制止这股既危险又卑劣的冲动。
诚然,我们的同胞常说,阿拉伯人只敬重那些展现力量与勇气的人,这话不无道理。然而,这一原则仅在阿拉伯人认为对手行事公正时才适用。若他们有理由认定对手的行为充满压迫与不公,情况便截然不同——敬意将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更深的抵触与反抗。”
阿哈德·哈姆提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解决之道:逐步引导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同时将这片土地打造为犹太文化的中心。与此同时,他认为犹太复国主义肩负着一项更深远的使命:在流亡之地激发犹太民族生活的复兴,唤醒民族意识与活力。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犹太人才能够积蓄足够的力量,最终承担起建立民族国家的重任。
然而,这一主张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议和严厉批评。一些人指责他的文章以偏概全,片面解读了犹太民族的奋斗历程;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文字诽谤了犹太定居者的形象,无论是对整体定居者群体,还是具体到巴勒斯坦的开拓者,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尽管如此,阿哈德·哈姆对来自“锡安之爱”组织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犀利批评,却也让他在运动内部的地位更加鲜明,他不仅是一位直言不讳的批评者,更被视为一面道德标尺,指引着人们反思方向与原则。他的观点让那些领导人无法回避,不得不正视他的批评,并在随后的十年中认真反思自己的立场和行动。
阿哈德·哈姆在其论著及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批评中所阐述的思想,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了如今被称为“文化犹太复国主义”(Cultural Zionism)的理念。这一意识形态致力于推动整个犹太侨民的文化与语言复兴,强调巴勒斯坦作为一个文化和精神中心的角色,但并不强制要求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他的核心观点在于,犹太民族的复兴不应仅仅聚焦于个别犹太人的生存困境,而是应将目光投向犹太教作为一种集体身份所面临的深层挑战。换言之,文化犹太复国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文化觉醒与传承,而非单纯依赖地理上的国家建构。这种理念以其深远的视野和包容性,为犹太民族的未来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与其出版作品在思想界掀起的广泛影响和传播力相比,阿舍·金斯伯格(即阿哈德·哈姆)的政治影响力显得较为有限。他始终希望以中立观察者的身份示人,不愿过多卷入政治漩涡,因此常常选择置身于具体政治事件之外。尽管他在众多会议上发表演讲,为知名领导人提供建议,但每当有机会肩负领导职责或直接承担责任时,他总是巧妙回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与政治绝缘。他最早的政治行动发生在1889年,当时他创立了秘密政治组织“摩西之子”(Bnei Moshe)并担任领导角色。随后,从1891年至1895年,他与“摩西之子”的多位成员共同加入敖德萨委员会,积极推动犹太人向以色列移民,这一举动彰显了他对民族事业的热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