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星期五

【现代以色列演义】第23节 回归锡安:平斯克的《自我解放》(一)

  原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五位代表人物中,除了阿尔卡莱在东南欧的塞尔维亚之外,其他四人的活动和影响基本上是在西欧。在他们之后,给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带来新启示、带到新方向的人物是来自东欧。现在,且让我们把眼光转向东欧。
1871年,位于黑海西北岸的港湾都市敖德萨(Odessa,今天乌克兰的第三大城市)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具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之一。在这座被称为“黑海明珠”的物资集散地及重要贸易港口,当时是俄罗斯帝国治下的城市,尽管俄罗斯族占据人口的大头,但犹太人社区同样庞大,使其成为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此外,亚美尼亚人、鞑靼人、意大利人、土耳其人和希腊人也在此扎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族群拼图。当时该城总人口近20万,信仰希腊东正教的俄罗斯人占49%,犹太人口有31%。得天独厚的海岸地理位置、多元共生的社会结构,以及作为贸易枢纽的举足轻重,使敖德萨逐渐成为东欧犹太思想交流、政治变革的中心。然而,正是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也让犹太人成为动荡局势中的众矢之的,一旦族群间矛盾激化,便首当其冲地成为暴力冲突的替罪羊。  
1871年东正教复活节期间,敖德萨的希腊教堂遭到破坏,希腊人随即将矛头指向犹太人,未加查证便认定其为罪魁祸首。怒火迅速蔓延,俄罗斯社区亦纷纷加入,导致长达三天的反犹太暴乱。在这场劫难中,大批房屋、商铺与公共设施被毁,整个城市宛如人间炼狱。然而,面对惨烈的杀戮与浩劫,俄罗斯军队与执法机关却袖手旁观,任由暴民肆虐,使得事态愈演愈烈。
这场血腥动乱,史称“1871年敖德萨大屠杀”(1871 Odessa pogroms)。然而,它既不是敖德萨历史上首次针对犹太人的屠杀,更非希腊教会煽动的第一起暴力事件。这场大屠杀,虽表面上起因于犹太人破坏希腊社区教堂的谣言,实则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这场浩劫并非仅由希腊社区发起,众多非希腊族群亦纷纷卷入,尤以俄罗斯人对犹太人的仇视最为激烈。长期以来,俄罗斯社会对犹太人的怨怼如积薪待火,而在此次暴乱中终于全面爆发,希腊人与俄罗斯人联手对犹太人展开血腥袭击,使得敖德萨沦为一片人间炼狱。然而,敖德萨大屠杀却发生在欧洲犹太历史的关键节点:启蒙运动与自由民主思想虽已生根发芽,但面对犹太人问题,其局限性正逐渐显露。历史学家曾言,犹太社会动荡的周期性危机,非但不是旧时代垂死挣扎的余波,反而是现代世界新秩序的一种预兆。
这是艺术家明可夫斯基于1986-80年的作品《大屠杀之后》,来自网络

的确,这场大屠杀不仅是敖德萨犹太人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更被视为整个俄罗斯犹太人命运的转折点。历史的洪流中,一些犹太知识分子和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犹太人与基督教社会的关系,传统的融合理念遭受严峻挑战。俄罗斯籍犹太作家佩雷茨·斯莫伦斯金(Peretz Smolenskin)等犹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在这场血与火的冲击下,对犹太人融入主流社会的可能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并转而倡导民族觉醒,呼吁犹太人加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这场暴乱不仅改变了个体命运,也成为犹太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里程碑,预示着未来犹太政治思想的深刻转向。真正带来这个转向的最重要的犹太知识分子的领袖是当时身在敖德萨、时年52岁的医生利奥·平斯克(Leon Pinsker)。
平斯克于1821年出生在波兰王国东南边境地区的托马舒夫卢布林斯基镇(Tomaszów Lubelski),原名耶胡达·莱布·平斯克(Yehuda Leib Pinsker),他的家族是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的坚定支持者。这场兴起于18世纪末的犹太启蒙运动,旨在推动犹太人与欧洲主流社会融合,接受现代教育,并参与社会改革,以实现犹太人与其他民族的平等。平斯克的父亲是这一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不仅是一位学者,还致力于向犹太人传播欧洲思想,希望犹太人能通过教育和文化认同赢得社会地位。因此,平斯克自幼便接受了广泛的现代教育,并精通多种语言,包括俄语、德语、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他的成长环境深深影响了他早年的世界观,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强烈的犹太身份认同感,他相信犹太人能够通过同化融入欧洲社会,从而获得平等待遇。
年轻时,平斯克对欧洲文化怀有浓厚兴趣,渴望融入更广阔的世界。他来到敖德萨,进入了父亲曾经求学的私立学校,之后成为敖德萨大学(Odessa University)首批犹太生之一,并选择了法律作为自己的学术方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斯克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犹太人,他面临着极其严苛的职业配额限制,特别是在法律领域。犹太专业人士的数量受到严格限制,这使得他无法实现成为律师的梦想。经过深思熟虑,平斯克选择了医学,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他坚信,犹太人的问题并非无法解决,认为只要犹太人愿意放弃某些传统,接纳欧洲社会的文化和语言,他们便能够获得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在其职业生涯的初期,平斯克积极参与犹太启蒙运动,主张犹太人应当进入俄罗斯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教育的改革和文化的融合,逐步消除外界的偏见,最终实现自我提升。当时,平斯克深信,只有犹太人获得平等的权利,他们的困境才有可能得到真正解决。于是,他坚定支持犹太人的同化道路,并且成为了俄语犹太周刊的创始人之一。他倡导通过积极融入主流社会,犹太人能够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上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19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尤其是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的日益高涨,反犹太主义的思潮也开始汹涌而起。越来越多的欧洲民族开始将犹太人视作“外来者”,认为他们始终无法真正成为国家的一部分。1871年,平斯克亲身经历了敖德萨的大屠杀,这场暴力事件深刻震撼了他,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犹太人在俄罗斯社会的地位与命运。这一事件成为了平斯克从一个学术和社会改革的倡导者转变为更加积极投身公共事务的关键时刻,他开始更加深刻地思考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和社会不公,在敖德萨,他成为一位活跃的公众人物、投身于为犹太人争取权利的事业。可是,他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犹太人跟居住国同化”的幻想。
在敖德萨大屠杀发生之后的第十年,俄国又发生了一场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次的惨剧彻彻底底地击碎了平斯克一直主张的“犹太人融入主流社会”的红楼美梦。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

127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