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律在稳定局势之后,便着手在耶路撒冷建设基础设施和加强军事设施,并且大兴土木。他首先修补耶路撒冷的城墙,并在北墙以外加建城墙,形成所谓的“第三道城墙”(The Third Wall)。这样一来,城区面积急速扩增。耶路撒冷的常驻人口也增至3万至4万,再加上在三大宗教节日期间,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前往耶路撒冷来朝圣,不到几年,耶路撒冷又兴旺发达起来。
约公元前35年起,希律在圣殿山以北处、第二道城墙(The Second Wall)的东端修建了一座军事堡垒。约前19年建成之后,希律将它命名为“安东尼堡”(Antonia),显然是为了纪念他的恩人、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的安东尼。安东尼堡的四周都建有巨大的碉塔,后由罗马步兵驻扎其内,这里的罗马士兵可以在碉塔俯瞰圣殿区以及在这里朝圣的犹太人。圣殿区内的一举一动都难逃过罗马人的监视。
圣经《使徒行传》中记载过,使徒保罗在第三次海外布道结束后返回耶路撒冷,他进圣殿之后被他的犹太同胞抓住时,在圣殿内引起大骚乱。就是在安东尼堡内监视圣殿的罗马兵丁发现了骚乱才出面进行干预。保罗由此被犹太同胞交给罗马人关押之后,一开始也就是关押在安东尼堡之内。安东尼堡一直竖立到公元70年,犹太人第一次反罗马起义被镇压之后,它才随圣殿一道被摧毁。这是后话。
约公元前23年,希律在耶路撒冷城内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巨型宫殿。巍峨雄华的宫殿以外另建有3座护卫碉塔,分别以其兄弟费萨尔、其妻米利暗、其好友希皮客斯(Hippicus)的名字来命名。
此外,从约公元前19年开始,希律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圣殿修增计划。
公元前516年,所罗巴伯领导从巴比伦回归的犹太人重建了圣殿,就是“第二圣殿”。第二圣殿本来就不像所罗门王建的第一圣殿那样辉煌奇伟,在建成时甚至还显得寒酸,到希律时代,时间已经过去了近500年,各种战乱又有多次毁坏,圣殿更加凋敝破旧。希律却决定从国库拨出款,不仅要对圣殿的整个结构进行修复,而且要将其扩大增高,立志要把圣殿打造成举世瞩目的世界建筑大奇观。希律修扩圣殿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动机很可能是出自政治稳定的需要。希律本人对自己的那顶来之不易的“犹太王”帽子看得极其宝贵,因他本不是犹太人,只是讨了犹太公主当了老婆,才勉强算是名正言顺。对犹太人来说,最神圣的无非是圣殿,为了进一步讨好犹太人,希律便不惜工本打造圣殿,如果这项政治任务完成得出色,说明希律有政绩,尊重犹太人,那么,犹太人自然会对希律刮目相看,甚至会感恩戴德般地坚决拥护希律的统治,希律的王位便能坐得牢,才能传以万代,永不变色。无论希律是不是这么般的打他的算盘,总之他确实把圣殿工程当作耶路撒冷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圣殿施工中,希律用了极其珍贵上品的材料。经过几十年的修缮扩增之后的圣殿果然美轮美奂,金碧辉煌,其豪华高大绝对比原先的所罗巴伯造的第二圣殿要超出很多,甚至还能超过所罗门造的第一圣殿。
为了扩建圣殿,希律首先把圣殿山上原来圣殿基址西边的中央山谷(Tyropoeon Valley)填平了,所在的建筑基面扩增了许多,据说达到约35公顷,相当于15个美式橄榄球场的总和这么大。另外,又在地下建立系列拱门以支撑圣殿山南边的平面。这些拱门状建筑今天依然可见,被穆斯林用做祈祷场所,现代人们称它们为“所罗门马厩”(Solomon's Stables),其实它们并非所罗门王所建,而且建成初期并非用作马厩,只是到了1000多年之后的十字军东征时期,它们才被用作马厩。
圣殿基址平面扩大之后,就开始在圣殿原处向北向南向西加建护墙,东边原来的护墙也伸长,以跟新增墙面衔接。今天在2000多年前之后,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如此浩大工程的蛛丝马迹。圣殿山山下西侧的所谓西墙(又名哭墙,Kotel),即现代犹太人祈祷和朝圣的最热门的地点,正是当年希律时代建造的西护墙的遗存。而圣殿山上矗立着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其建筑基础平面正是希律扩建圣殿山平面所遗留下来的。
约公元前35年起,希律在圣殿山以北处、第二道城墙(The Second Wall)的东端修建了一座军事堡垒。约前19年建成之后,希律将它命名为“安东尼堡”(Antonia),显然是为了纪念他的恩人、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的安东尼。安东尼堡的四周都建有巨大的碉塔,后由罗马步兵驻扎其内,这里的罗马士兵可以在碉塔俯瞰圣殿区以及在这里朝圣的犹太人。圣殿区内的一举一动都难逃过罗马人的监视。
圣经《使徒行传》中记载过,使徒保罗在第三次海外布道结束后返回耶路撒冷,他进圣殿之后被他的犹太同胞抓住时,在圣殿内引起大骚乱。就是在安东尼堡内监视圣殿的罗马兵丁发现了骚乱才出面进行干预。保罗由此被犹太同胞交给罗马人关押之后,一开始也就是关押在安东尼堡之内。安东尼堡一直竖立到公元70年,犹太人第一次反罗马起义被镇压之后,它才随圣殿一道被摧毁。这是后话。
约公元前23年,希律在耶路撒冷城内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巨型宫殿。巍峨雄华的宫殿以外另建有3座护卫碉塔,分别以其兄弟费萨尔、其妻米利暗、其好友希皮客斯(Hippicus)的名字来命名。
此外,从约公元前19年开始,希律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圣殿修增计划。
公元前516年,所罗巴伯领导从巴比伦回归的犹太人重建了圣殿,就是“第二圣殿”。第二圣殿本来就不像所罗门王建的第一圣殿那样辉煌奇伟,在建成时甚至还显得寒酸,到希律时代,时间已经过去了近500年,各种战乱又有多次毁坏,圣殿更加凋敝破旧。希律却决定从国库拨出款,不仅要对圣殿的整个结构进行修复,而且要将其扩大增高,立志要把圣殿打造成举世瞩目的世界建筑大奇观。希律修扩圣殿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动机很可能是出自政治稳定的需要。希律本人对自己的那顶来之不易的“犹太王”帽子看得极其宝贵,因他本不是犹太人,只是讨了犹太公主当了老婆,才勉强算是名正言顺。对犹太人来说,最神圣的无非是圣殿,为了进一步讨好犹太人,希律便不惜工本打造圣殿,如果这项政治任务完成得出色,说明希律有政绩,尊重犹太人,那么,犹太人自然会对希律刮目相看,甚至会感恩戴德般地坚决拥护希律的统治,希律的王位便能坐得牢,才能传以万代,永不变色。无论希律是不是这么般的打他的算盘,总之他确实把圣殿工程当作耶路撒冷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圣殿施工中,希律用了极其珍贵上品的材料。经过几十年的修缮扩增之后的圣殿果然美轮美奂,金碧辉煌,其豪华高大绝对比原先的所罗巴伯造的第二圣殿要超出很多,甚至还能超过所罗门造的第一圣殿。
为了扩建圣殿,希律首先把圣殿山上原来圣殿基址西边的中央山谷(Tyropoeon Valley)填平了,所在的建筑基面扩增了许多,据说达到约35公顷,相当于15个美式橄榄球场的总和这么大。另外,又在地下建立系列拱门以支撑圣殿山南边的平面。这些拱门状建筑今天依然可见,被穆斯林用做祈祷场所,现代人们称它们为“所罗门马厩”(Solomon's Stables),其实它们并非所罗门王所建,而且建成初期并非用作马厩,只是到了1000多年之后的十字军东征时期,它们才被用作马厩。
圣殿基址平面扩大之后,就开始在圣殿原处向北向南向西加建护墙,东边原来的护墙也伸长,以跟新增墙面衔接。今天在2000多年前之后,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如此浩大工程的蛛丝马迹。圣殿山山下西侧的所谓西墙(又名哭墙,Kotel),即现代犹太人祈祷和朝圣的最热门的地点,正是当年希律时代建造的西护墙的遗存。而圣殿山上矗立着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其建筑基础平面正是希律扩建圣殿山平面所遗留下来的。
为了不中断圣殿中进行的宗教仪式,在圣殿扩建工程中,希律下令所有建筑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不能侵犯殿内神圣的禁区领域。圣殿内部圣所,尤其是至圣所的建筑,外人俗人不得入内,希律便把1000名圣殿祭司召集起来,请能工名匠把这些祭司培训成木匠、石匠、泥水匠等,以便这些祭司掌握建筑技术,由他们进行圣殿内部的修建和装潢。圣殿内的圣所在18个月内修缮完毕,圣殿本身工程完毕花了8年,但建成圣殿区的所有建筑群,据说是希律及其继承人共花了46年(有人说是80年)之久。希律因扩增第二圣殿而名声大噪,难怪很多人不知道第二圣殿原是所罗巴伯所建,还以为原来就是希律所建的,甚至称第二圣殿为“希律圣殿”(Herod's Temple)。还真有点喧宾夺主、后来居上的意思。
公元前10年(另说是公元前17年),圣殿主体修缮后,希律还像模像样地搞了一个盛大隆重的献殿仪式。犹太史家约瑟夫似乎把圣殿的修缮完成看作是一个神迹,他如此记着:“据说,在建造圣殿过程中,白天没有下过雨,只在夜间才下雨,这样一来,他们的工作就从未间断过。倘若有人愿意思想一下上帝在他处所彰显的大能,那么这个故事便不是完全难以令人置信的”。。。。。。。
公元前10年(另说是公元前17年),圣殿主体修缮后,希律还像模像样地搞了一个盛大隆重的献殿仪式。犹太史家约瑟夫似乎把圣殿的修缮完成看作是一个神迹,他如此记着:“据说,在建造圣殿过程中,白天没有下过雨,只在夜间才下雨,这样一来,他们的工作就从未间断过。倘若有人愿意思想一下上帝在他处所彰显的大能,那么这个故事便不是完全难以令人置信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