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星期一

【教会史演义】第3节 使徒时代,耶路撒冷教会的势衰和四部福音书的写成

尼禄时期的大迫害,可以说是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会的第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破坏。虽然这次大迫害只影响到了罗马城的教会,但是尼禄所使用的手法极其残酷。许多基督徒因为不愿放弃信仰﹑不愿拜皇帝而遭受酷刑。比如,在梵蒂冈花园,基督徒被挂在石柱上受火刑;在角斗场,基督徒被投去喂饿狮,等等。据传统的说法,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也就在此期间为主殉道。罗马城的教会虽然因此大伤元气,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完全剿灭,只是许多教内活动都转入了地下。但是,令罗马帝国政府又恨又怕的是,基督徒不仅没有被剿尽,反而越剿越多,基督信仰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
为了躲避帝国政府的骚扰,罗马城的教会活动一般都是秘密运作。罗马城外建有不少地下墓穴(catacomb),原是被开凿出来作为死者安葬地之用,墓穴出口处一般有阶梯通往地下,下面是宽敞的墓室,通常只有一个通风口。当时,罗马教会的负责人就是在这些地下墓穴中召集会众、举行圣礼仪式。
当时入教者大多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以下层阶级为主,虽然也有一些上层社会人物加入,但也一般是上层社会的女流之辈。不过,在帝国政府中、甚至在皇亲国戚中也有人“顶风作案”,积极加入基督教会。比如,有一位罗马执政官叫弗拉菲乌斯·克莱门斯(Flavius Clemens),此人是两任罗马皇帝提图斯和多米田的亲侄子,他的妻子弗拉维娅·多米提拉(Flavia Domitilla)也是皇族后裔。帝国时期的执政官虽然没有象共和国时期那样拥有巨大的权力,但是,那依然是一种极其崇高的社会荣誉,是担当其它公职的必备条件,执政官常常接受皇帝之托执行一些特殊任务。克莱门斯起先跟多米田皇帝有着良好的关系,多米田特别喜爱克莱门斯的两个儿子,在这两个儿子年纪尚幼之时,曾公开把他们立为自己的后嗣,还把老皇帝维斯帕先和自己的名字多米田分别赐给克莱门斯的这两个幼子。但是,多米田没有想到的是,克莱门斯和多米提拉居然加入了基督教会,而且还成了教会领袖,多米提拉甚至把自己将来死后备用的地下墓穴给罗马教会当作聚会场所。多米田闻之,震惊愤怒,他下令处死了克莱门斯,又在多米提拉95岁时,下令将她也逐出罗马城,流放荒岛,多米提拉后来是死在那个荒岛上面。
以上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小插曲。

在耶路撒冷教会方面,教会领袖、“主的兄弟”雅各在公元62年被当时的大祭司和犹太公会处以石刑而死。雅各死后,他的兄弟、也是耶稣的另一位世俗兄弟西门继任为耶路撒冷教会领袖。
公元66年,犹太奋锐党人举行了反抗罗马人的大暴动。尼禄派军阀维斯帕先领兵开赴中东地区平爆。68年6月,尼禄因罗马内乱而自杀。各地军阀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来抢争帝位。维斯帕先在群雄逐鹿中胜出,建立了新的罗马王朝。
新王朝的宗教政策换汤不换药,政府继续对基督教会采取高压政策。公元70年,维斯帕先的儿子提图斯领兵攻克耶路撒冷,几乎将这座犹太人的圣城夷为平地。罗马士兵进入圣殿,将所有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包括各类圣器,全部打包,带回罗马。当时,有罗马士兵在圣殿中丢了一支火把,一下子引发大火。圣殿焚烧起来,镀在殿墙上的黄金被高温熔化,流了下来,那些罗马士兵见到此景,以为是圣殿的墙中藏金纳银,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他们将墙面的石块一一撬开,哄抢黄金。数日之后,圣殿只剩下残垣断壁。
所幸的是,在圣城被毁之前,已有大批的基督徒逃离而去,到了德卡波利斯的比拉地区(Decapolis city of Pella),就是现在的约旦国境内。从此,耶路撒冷教会势衰力微,教会运动的中心慢慢挪移到了罗马城﹑安提阿﹑以弗所等地。
从公元70年至100年这个阶段,在教会史上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时代。因为圣城被摧毁和教会受迫害等诸多原因,这个时期的教会历史没有明确的在案记录,现代学者只能从残篇断简之中寻找一些蛛丝蚂迹。
在这个时代,使徒们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权威。因为他们或是耶稣的直接见证人,或是亲随耶稣四处传道,受到耶稣的言传身教,或是受到圣灵的直接启示。
除了使徒们四散在各地传道并建立教会以外,另一个重大的事情也发生在这个时代,那就是记载耶稣生平的四部福音书写成了。
第一本是《马可福音》。写作者马可的家就在耶路撒冷,据说,马可在早年就跟随耶稣,是耶稣的七十门徒之一。马可家族非常富有,拥有房产和奴婢,他的母亲也叫马利亚,也是基督徒,早期会众曾以她的住宅作为聚会祷告的地方。马可的表兄是巴拿巴,巴拿巴原籍居比鲁,就是现在的塞浦路斯。巴拿巴曾将所继承的祖产全部变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耶路撒冷教会。巴拿巴本人也成为教会中颇受尊敬的领袖,有“安慰之子”的美名。后来,巴拿巴到安提阿教会工作,亲自到大数城将保罗请出来为教会工作。保罗和巴拿巴第一次开始海外传道之旅时,在巴拿巴的要求下,保罗同意将马可也一同带上。但在旅途中,不知什么原因,马可要求退出,这导致保罗对马可的不满。在第二次海外传道之旅开始时,保罗不同意巴拿巴的再三建议,拒绝带马可出行,于是,保罗和巴拿巴两人分道扬镳,各自分开传道。但是,保罗晚年对马可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他曾说“马可在传道的事情上有很大的助益”。当保罗被软禁在罗马城时,马可也曾亲去探望。
马可与使徒彼得的关系最为亲密。在离开保罗的传道之旅之后,马可曾长期协助彼得工作。公元62年至64年间,马可曾与彼得一起居住在埃及的巴比伦。彼得亲切地称呼马可为“我的儿子”,两人关系之不同寻常,由此可见一斑。
《马可福音》的写作年代可能在公元60年至65年之间,写作地点可能是在罗马。其中所记载的耶稣事迹和语录,应该大多是来自于彼得的回忆,因此,也正是关于耶稣生平事迹的最确切的第一手历史资料。《马可福音》的记载,差不多是彼得对耶稣事迹的全真见证,就连在细节之处都记载得十分真切。
第二本《马太福音》和第三本《路加福音》的作者分别是马太和路加,据信,他们的写作是参考了《马可福音》里面的素材。
《马太福音》可能成书于叙利亚,其作者是十二使徒之一的马太。马太曾是罗马帝国犹太地区的税吏,也就是税务机关里面负责收取税银的小吏,后来受耶稣的召唤而跟随耶稣。一般认为,《马太福音》的成书时间是在公元70年以前。
《路加福音》可能成书于罗马或者是安提阿,其作者路加原是悬壶济世的医生,后来成了保罗的亲密伙伴,保罗称他为“亲爱的医生路加”。保罗在海外传道、赴罗马城接受审讯等阶段,路加都是紧密地陪伴在侧。路加既不是耶稣在世事迹的目击证人,也不是最初的使徒,但他受到保罗极大的影响。为了写这部书,路加曾经不遗余力地搜集所有可靠的细节,“准确地查考一切的事”,亲自访问许多耶稣生平事迹的目击证人,例如,当时仍然健在的十二使徒,甚至还采访过耶稣的世俗母亲马利亚。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路加的记述颇具专业史学家的精准。《路加福音》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90年之前。
第四本是《约翰福音》。成书时间在公元90年至100年之间。传统上认为,这是使徒约翰的作品。约翰原为加利利海边的渔夫,后蒙耶稣呼召,成了十二使徒之一,在十二使徒中,数他最年轻。他也是耶稣“所心爱的门徒”。耶稣在十字架上受刑时,约翰就在十字架旁边陪伴,当时,耶稣把自己的母亲马利亚托付给约翰赡养。耶稣升天之后,约翰是耶路撒冷教会中的三大柱石之一,后移居以弗所传道,老年时被流放在地中海中的拔摩海岛,在那里,他写下圣经中的最后一卷书《启示录》。约翰是唯一在第一世纪末仍然存活的使徒。
据研究,除了这四本福音书之外,还有其他的福音书,但只有这四本被教会列订为新约圣经的正典。这四本书的内容,也基本上涵盖了在第一世纪时使徒们所能回忆起来的关于耶稣生平的概况。其价值自然是无比的重要。
令人敬佩的是,所有的使徒都极为谦卑,他们对记录自己的历史不感兴趣,而只关心记录和宣扬耶稣的教导和言行。所以,关于大多数使徒的生平和经历,并没有留下任何可靠的史料。实际上,我们能确切地知道耶稣的生平事迹,但却不能确切地知道十二使徒的最后所终。
约公元100年,十二使徒中的最后一位约翰去世了,“使徒时代”以此为终结,教会历史进入了“使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s)时代”。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