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星期一

【教会史演义】第397节 近现代东正教概况(三)



以下是来自浩林朋友:
老哥,看你写东正教历史,也是挺用心,看上去查了很多的资料。
东正教自15世纪后,其中心的确从君士坦丁堡转移到了莫斯科,俄国东正教是整个近代东正教历史中,最核心的部分。并且相较于新教和天主教,东正教更为保守,其所在国的政府也更为集权,文化背景也更为落后一些,所以东正教发展的内容主要是跟政治工具和中央集权有关,纯粹宗教领域值得书写的部分很少。所以将主线放在俄国东正教的发展,我觉得这么写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补充的是,东正教历史中,希腊的革命和建国那一段,还是值得写一笔的,毕竟东正教在希腊独立这段历史中,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对于近日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宗教格局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我查阅了一点资料,写了几段,作为一些补充材料,也算是相互交流一下。另外再次感谢你能花费时间阅读材料,写下这么长的手稿,将教会历史的阅读心得分享出来!
(我没有宗教信仰,文字叙述的口吻是以教外人士写的,但大概意思不妨碍阅读,如有不便,请谅解)

东正教与19世纪初的希腊独立运动

希腊东正教在19世纪初希腊独立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唤醒希腊民族意识的重要工具。
11世纪后,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尤其是在1071年的曼齐克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后,其失去了安纳托利亚,所能控制的区域基本上相当于今天意义上的希腊地区,其文化面貌也逾趋于单一的希腊化。实际上,罗马帝国自早期就呈现出鲜明的东西二分状态,这也为拉丁天主教文明和希腊东正教文明的各自成型奠定了基础。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希拉克略(Heraclius)下令用希腊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令拜占庭文化逐渐等同于希腊文化。
然而“希腊人(Hellenes)”的概念却出现的很晚,并且其文化认同强于其民族认同。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希腊人”一词才首次出现于拜占庭帝国的官方公文中。从4世纪拜占庭帝国立国至19世纪的1500年间,希腊人对自己的称呼大多是“罗马人”,“希腊”的概念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而非一个民族实体。
因此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近400余年间(1453-1832),东正教成为了推动希腊人凝结成一个单一民族的主要因素。由于东正教的高级牧首多为希腊裔,希腊人通过东正教掌控了整个东南欧与中东地区的东正教事务。这对于希腊民族认同、发展希腊社会及复兴希腊民族主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在18世纪后,随着大量希腊的年轻人接触到了启蒙运动的思想,民族主义开始萌发,称“近代希腊启蒙运动”。两者共同推动了希腊独立运动的爆发。
1814年,友谊社(Society of Friends)成立,随后迅速扩张。1820年,友谊社领袖伊普斯兰提斯(Alexander Ypsilantis)宣布起义。虽然君士坦丁堡牧首格里戈里奥五世(Gregory V of Constantinople)明确表示了反对,但仍被奥斯曼帝国苏丹下令处决。这一事件在整个巴尔干地区乃至西欧列强之间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起义随后以不可遏制的方式在希腊地区蔓延。1827年,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伦敦条约》,要求奥斯曼帝国承认希腊独立。随后三国派出海军,摧毁了奥斯曼帝国的舰队。最终于1932年,奥斯曼帝国与各方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被迫承认希腊独立。
从整体来看,希腊独立运动更像是一场宗教革命,其后才是民族独立,希腊独立战争本质上也更像是一场打着独立建国旗号的宗教战争。希腊一方的参战人员构成复杂,有希腊人,也有巴尔干半岛上的罗曼利亚人(Rumelia)。这场战争是以东正教的大旗而集结各路人马对抗奥斯曼帝国以及伊斯兰教的一场战争。这也导致了今天巴尔干地区的宗教分布形式:曾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过的各国中,唯有希腊是去伊斯兰化做的最彻底的。倘若希腊独立仅是以推翻奥斯曼帝国统治为首要目的,则今天的希腊很大程度上会和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一样,有着极大的宗教多样性。若不是刻意为之,则很难形成今日希腊东正教占据绝对优势的状况。直至今日,东正教依然在希腊的社会和政治上扮演者重要角色。东正教在希腊宪法中被隐晦地定义为国教,总统与内阁的宣誓就职典礼上,少不了神职人员的存在。神职人员也具有公务员身份,由政府提供薪水和资金。

祝: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浩林

没有评论:

Free counters!

总浏览次数 (since November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