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1年,在犹太人的一片反抗声中,新城爱利亚·卡比托利欧的建设工作正式开启,罗马犹太省巡抚鲁弗斯(Quintus Tineius Rufus)为此主持举行了新城开工奠基仪式。不久之后,施工队伍挖掘到圣殿地区禁地,此举严重亵渎了犹太人及其信仰,更加激起了起义风暴。
公元132年,一支由巴高巴领导的犹太起义军在莫迪因(Modi'in)地区兴起。莫迪因距耶路撒冷西北约35公里,此地正是300多年前马加比起义的中心所在。起义军很快席卷犹太省,并很快切断了罗马军队与耶路撒冷守军堡垒之间的联系,给罗马军团以沉重的军事打击。这场战争进行了3年,一直到135年为止。
起义领袖的真实姓名无从查考,西门·巴高巴是他的化名,“巴高巴”在亚兰语中其意是“星之子”(Son of the Star),有人说此名是取自圣经《民数记》第24章第17节的说法“有星要出于雅各”。以第2世纪著名的犹太拉比阿齐瓦(Rabbi Akiva)为代表的一些犹太人曾经视巴高巴是神派来拯救以色列的弥赛亚。根据近代考古发现的书信文献,此人的真实名字很可能是西缅·巴科西巴(Shimeon bar Kosiba)。不管他叫什么名字,此人是一位十分厉害的战术家,因为罗马帝国调集了8万多军队才将巴高巴起义镇压下去。巴高巴和他的跟随者在耶路撒冷西南处、离伯利恒以西约6公里处的伯沙堡垒(Bethar Fortress)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才被罗马部队剿灭。
根据第2至第3世纪的古罗马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Cassius Dio)所著《罗马历史》(Historia Romana)的记载,在这场战争中,许多罗马人殒命,以致于哈德良在致信给元老院,通报罗马军团在犹太省镇压巴高巴起义军的战况时,信中都没有用以前皇帝们常用的轻松口吻和措辞,只说明战况非常严峻,罗马人遭受到重创。但是,情况是两败俱伤,因为犹大地区本身也再次受到更加恶劣的毁坏。卡西乌斯说,在这场三年战争中,犹太省有50个重要军事据点和985个村庄被罗马军队烧成灰烬;战争中死亡的犹人男丁高达58万人,死因包括战死、因战争引起的饥荒而饿死、因瘟疫而病死;卡西乌斯还说,罗马俘获大量的犹太战俘,将战俘贩卖为奴,以致于在战争结束的数年之内,地中海一带的买卖奴隶市场奴隶价格暴跌;人口锐减,社区摧毁,“几乎整个犹大地都成了荒场”。
至于巴高巴起义军在起义过程的3年多中有没有曾经占领过耶路撒冷,存在许多争论,我们不能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罗马军队成功地镇压了巴高巴起义的几年之后,哈德良先前的敕令得以贯彻,一座有了新名的城市在那公元70年时被摧毁的耶路撒冷城的废墟之上拔地而起,这就是爱利亚·卡比托利欧。整座城市是以按罗马最高等级的城市市政传统的样式设计而建造成,从南至北,从东到西,都是宽阔的大道。今天在耶路撒冷老城区内,我们仍能看到这一设计特征的痕迹,大道的遗存仍然清晰可见。只是在圣殿遗址上并没有建朱庇特神庙,朱庇特神庙可能建在耶路撒冷城的其它位置,在圣殿山上,很可能立的是哈德良本人的塑像。
同样是在公元135年,哈德良下旨,将居住在新城爱利亚·卡比托利欧范围之内(就是原耶路撒冷城内)的犹太人全部驱逐出去,犹太人不得再踏进新城一步。为了实现其彻底抹杀犹太民族及其信仰的政治图谋,在将耶路撒冷命名为爱利亚·卡比托利的同时,哈德良又下令将犹太省改为“叙利亚巴勒斯蒂那”(Syria Palastina,或简称“巴勒斯蒂那”),这也就是后人为什么称原来的“犹大地”这块地方叫做“巴勒斯坦”的来历。
公元132年,一支由巴高巴领导的犹太起义军在莫迪因(Modi'in)地区兴起。莫迪因距耶路撒冷西北约35公里,此地正是300多年前马加比起义的中心所在。起义军很快席卷犹太省,并很快切断了罗马军队与耶路撒冷守军堡垒之间的联系,给罗马军团以沉重的军事打击。这场战争进行了3年,一直到135年为止。
起义领袖的真实姓名无从查考,西门·巴高巴是他的化名,“巴高巴”在亚兰语中其意是“星之子”(Son of the Star),有人说此名是取自圣经《民数记》第24章第17节的说法“有星要出于雅各”。以第2世纪著名的犹太拉比阿齐瓦(Rabbi Akiva)为代表的一些犹太人曾经视巴高巴是神派来拯救以色列的弥赛亚。根据近代考古发现的书信文献,此人的真实名字很可能是西缅·巴科西巴(Shimeon bar Kosiba)。不管他叫什么名字,此人是一位十分厉害的战术家,因为罗马帝国调集了8万多军队才将巴高巴起义镇压下去。巴高巴和他的跟随者在耶路撒冷西南处、离伯利恒以西约6公里处的伯沙堡垒(Bethar Fortress)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才被罗马部队剿灭。
根据第2至第3世纪的古罗马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Cassius Dio)所著《罗马历史》(Historia Romana)的记载,在这场战争中,许多罗马人殒命,以致于哈德良在致信给元老院,通报罗马军团在犹太省镇压巴高巴起义军的战况时,信中都没有用以前皇帝们常用的轻松口吻和措辞,只说明战况非常严峻,罗马人遭受到重创。但是,情况是两败俱伤,因为犹大地区本身也再次受到更加恶劣的毁坏。卡西乌斯说,在这场三年战争中,犹太省有50个重要军事据点和985个村庄被罗马军队烧成灰烬;战争中死亡的犹人男丁高达58万人,死因包括战死、因战争引起的饥荒而饿死、因瘟疫而病死;卡西乌斯还说,罗马俘获大量的犹太战俘,将战俘贩卖为奴,以致于在战争结束的数年之内,地中海一带的买卖奴隶市场奴隶价格暴跌;人口锐减,社区摧毁,“几乎整个犹大地都成了荒场”。
至于巴高巴起义军在起义过程的3年多中有没有曾经占领过耶路撒冷,存在许多争论,我们不能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罗马军队成功地镇压了巴高巴起义的几年之后,哈德良先前的敕令得以贯彻,一座有了新名的城市在那公元70年时被摧毁的耶路撒冷城的废墟之上拔地而起,这就是爱利亚·卡比托利欧。整座城市是以按罗马最高等级的城市市政传统的样式设计而建造成,从南至北,从东到西,都是宽阔的大道。今天在耶路撒冷老城区内,我们仍能看到这一设计特征的痕迹,大道的遗存仍然清晰可见。只是在圣殿遗址上并没有建朱庇特神庙,朱庇特神庙可能建在耶路撒冷城的其它位置,在圣殿山上,很可能立的是哈德良本人的塑像。
同样是在公元135年,哈德良下旨,将居住在新城爱利亚·卡比托利欧范围之内(就是原耶路撒冷城内)的犹太人全部驱逐出去,犹太人不得再踏进新城一步。为了实现其彻底抹杀犹太民族及其信仰的政治图谋,在将耶路撒冷命名为爱利亚·卡比托利的同时,哈德良又下令将犹太省改为“叙利亚巴勒斯蒂那”(Syria Palastina,或简称“巴勒斯蒂那”),这也就是后人为什么称原来的“犹大地”这块地方叫做“巴勒斯坦”的来历。
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桑于1637年的作品《耶路撒冷圣殿被罗马人摧毁》
当然,一些学者和政治家对美化巴高巴并不以为然,他们争辩说,应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待巴高巴,实际上,巴高巴的起义事业是灾难性的,他注定会败在罗马人的手中,并由此而导致犹太人被赶出应许之地。这些人中有一个特别的评论家,他就是前以色列军事情报局局长、后来成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的哈卡比(Yehoshafat Harkabi)。1980年,他出了一本书名为《巴高巴综合征:国际政治中的风险和现实主义》,引起整个以色列的大辩论。在书中,哈卡比争辩说,巴高巴的挫败是犹太古史上三大灾难之一,另两个大灾难是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的毁坏,巴高巴起义不应被人为拔高。他还说,巴高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狂热分子,而不是一位光荣的国家捍卫者,是他把犹太人拖入了一场“国家自杀”。
对于第一次犹太人反罗马起义,有一位作者如此评价:“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也无论历史如何遥远,学者们如何冷静研究,这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就是难以褪去。”但是,对于第二次犹太人起义,哈卡比的说法似乎更加直接了当:“巴高巴起义所造成的灾难不仅仅是圣殿被毁之后的后继事件,以我看来,它是一件独立发生的灾难事件,这个灾难可以相当于甚至超过圣殿被毁所造成的灾难”。
尽管各方争辩不休,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几场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起义战争历史至今仍在现代人们的脑海中回荡徘徊。这几段历史已经过去近2000年了,可是,正如《纽约时报》曾报道说:“对以色列人来说,巴高巴并未成为历史”。
总之,自公元135年始,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圣地迎来了巨变:昔日的耶路撒冷,如今已改头换面,成为了叙利亚巴勒斯蒂那省的爱利亚·卡比托利。罗马人的野心不仅在于摧毁城池的砖瓦,更要连根拔除这片土地上的犹太印记。他们驱逐了世代生活于此的犹太子民,妄图将圣城在人们心中的千年回忆尽数抹去。更令人唏嘘的是,曾经供奉以色列神的圣殿山,如今却竖起了罗马帝王的雕像;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城之中,异邦的祭坛已然矗立。这座城市的灵魂仿佛被生生抽离,徒留一具裹着罗马异教信仰的躯壳。
大量犹太人从此远走他乡、寄居在外邦之地、苟活于外邦人的屋檐之下,成为身在各国却不受欢迎的民族,他们被歧视、被嘲笑、被驱赶、被迫害、被屠杀,被迫经历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苦难。对于犹太人这段悲惨的境遇,先知摩西早在圣城圣殿被第二次毁灭前的约1500多年,就曾经警告以色列人:“先前耶和华怎样喜悦善待你们,使你们众多,也要照样喜悦毁灭你们,使你们灭亡;并且你们从所要进去得的地上必被拔除。耶和华必使你们分散在万民中,从地这边到地那边,你必在那里事奉你和你列祖素不认识、木头石头的神。在那些国中,你必不得安逸,也不得落脚之地;耶和华却使你在那里心中跳动,眼目失明,精神消耗。你的性命必悬悬无定;你昼夜恐惧,自料性命难保。你因心里所恐惧的,眼中所看见的,早晨必说,巴不得到晚上才好;晚上必说,巴不得到早晨才好。”(圣经《申命记》第28章第63-67节)
耶稣也早有关于圣城要被外邦人践踏的那让人惊心动魄的预言:“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因为将有大灾难降在这地方,也有震怒临到这百姓。他们要倒在刀下,又被掳到各国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践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圣经《路加福音》第21章第23-24节)
各位看官,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两次大规模起义,在以色列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提图斯镇压了第一次犹太人起义之时,他摧毁了犹太人的第二圣殿,这场狂涛巨浪在几个世纪之后,余波仍在,它改变了犹太人原先的宗教生活。没有了统一的宗教崇拜中心,四散的犹太人只好在他们寄居之地建起犹太会堂,作为其崇拜和聚集之地。
第二次犹太人起义不仅对犹太民族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起义被镇压后,除了少数犹太家庭依然留在巴勒斯坦地区,大多数犹太人如同随风飘散的谷壳,被迫分散到世界各地,这便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the Second Jewish Diaspora)。犹太人不得不离开那片被视为“应许之地”的家园。看官们可能还记得,在“第一次大流散”时期,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但70年后他们重返耶路撒冷,重建了圣城和圣殿。那么,这第二次大流散会像第一次那样迅速地结束吗?犹太人会很快回到耶路撒冷进行重建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从那时起,以色列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岁月,而这一时期竟然持续了1800多年!